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两个很重要的文论思潮。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中创立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因此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跟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俄国形式主义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的立足点以及学科目标,学科追求都不同。对二者关系探讨,我们先应对这两种文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弄清他们分别在研究什么,相同异同点又在哪里。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首先来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想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大致了解。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其一是关于生产方式的一般理论,即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演变和发展的形式。其二是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对人们身处的现实社会进行分析等。马克思实际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只对社会存在有所反应。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文学运动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转折,俄国形式主义者们接受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语言学中各种因素相类比的结构观点,把音位学作为语言成分的音素用来剖析和建造形式结构。
通过对两个派别文论的了解,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看待文学的立足点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学的根本属性,同时承认艺术形式作为文学自身法则的重要性。而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坚持把文学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区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两个学派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对审美等具体观念有交叉点研究。
二、有关“审美”角度的不同侧重
前文提到马克思将文学艺术视为社会结构中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到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才提出“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是意识形态性质与审美性质的有机结合。而俄国的形式主义认为文艺并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与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与内部规律,要深入研究文学的形式与结构。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他们通过对审美感受的一般规律的分析,得出人们对日常已经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自动感知的一种“自动化”。 “自动化”使人的感觉渐渐迟钝,对生活和事物都失去了诗意的感受。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虽然对文学的研究都涉及了对“审美”的渗透,但两个文学流派的倾向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者们以一个宏观的角度看待文学,将其放入社会的大机器中,无疑可以更加全面的探讨文学。而将审美这个独特的体验赋予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注重了文学与世界,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文学是一门人学,是其中的诗意情感关系让文学与人类社会联系密切并生生不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们无疑开了个好头。
三、再发展之布拉格学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后世都有长足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布拉格语言学学会也为后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发展开拓了前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从最表层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门大都来自于发达的西欧,这和来自不发达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存在地理上差异,因社会现实的幻灭境遇促使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血腥的事实让欧洲人“在巨变过程引起的毁灭中惊慌恐惧,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曾经使他们怡然自得,给他们带来高处,他们衷心喜爱的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战的效果是双重的,它使自由资本主义美好时代的美梦不再。” 无论是对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来说,还是对于法国的亲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思考对象和思考方式。
布拉格学派最大的发展是将研究视角转向读者,其后期出版的理论著作中,读者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已经引起了关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故,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想象使文学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由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很多作家、理论家如莎士比亚、雨果、列宁等都把文学喻为人生的镜子。“无论其镜子是梳妆台式的刻板或是娱乐园中的歪曲形象,文学不可避免地告诉我们有关社会环境的既重要又真实的事情”。
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的自身特性,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质与社会功能。要注重挖掘每一种文学理论所具有的某种长久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西方文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它并不替代文学批评和具体研究,却能指导我们正确的去进行文学和批评的研究。不同文论都有交流和对话的可能性,应该用一种联系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
他们。
参考文献:
[1] 朱立光《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增补版,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39页
[2]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四篇论文》,内布拉斯加1965年版,第12页
[3] (Frankfurt am Main,1924)P.8.卡尔·格律恩堡在1924年6月22日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4] 罗伯特·威尔逊:《作家作为社会观察家》,张英进译,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页
作者简介:何紫薇(1994—),新疆大学,汉族,甘肃,研究生二年级在读,2017年入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