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日措
摘 要:课后辅导是教学系统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部分教师会开展课后辅导工作,以抓住学生的课后空余时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课后辅导按工作是教师实施课内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它不同于课上教学,更具有自身的积极作用。合理的应用课后辅导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达到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新要求。
关键词: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语文 重要作用
课后辅导工作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是课上教学的补充环节,更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另一场所,对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据调查了解,目前部分小学生比较抵触小学语文课后辅导环节,课后辅导工作在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一、课后辅导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每个班级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等等多种因素,在学习时会出现“学困生”、“尖子生”两种学习层次,教师倘若采用同一教学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拉大,为了“补差”、“提高”,让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共同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帮助,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
通过课后辅导工作,师生之间的关系会逐渐拉近。教师在引导和帮助之下,不仅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和支持学生下提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学生基础。”
二、当下小学语文课后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过于严肃,师生距离远
在实际开展课后辅导教学工作时,部分学生会有一种“压力”,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教师才会让自己来参与课后辅导活动。加之一些教师的教学时过于严肃,学生总是害怕自己会出错而受到责罚,让学生更加惧怕课后辅导工作,抵触下让课后辅导工作的有效性降低。
2.方法单一,注重传统教学与题海战术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后辅导工作时,为了尽快的讲解知识点,仍然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主讲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输。在进行知识点讲解后就是题海战术和分值判定,所以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后辅导工作。
三、如何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后辅导工作环节顺利进行
正是因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后辅导工作时存在上述问题,所谓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后辅导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隐形分层,提高不同学生语文水平
对于学生的分层必须要隐秘,这样才不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够在学生都接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提高层、中等层和基础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安排的辅导工作有所不同,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如在提高层,教师所安排的辅导内容应更深、更复杂,而教师承担的角色主要是点拨。而在基础层,教师所安排的辅导内容则更为基础、简单,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主要是监督和考察。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辅导工作,课后辅导工作的有效性才得以提升。
2.注重鼓励,拉近师生关系
在开展课后辅导工作时,教师要让自己变得更亲和,能够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卸下学生的学习心防,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注意及时的发现学生身上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比如说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好,有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好等等,同时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之下积极的参与到课后辅导的学习活动中来。
3.创新方法,提升课后辅导工作的趣味性
在开展课后辅导工作时,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不能够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的效率降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设疑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问题的独立解决和思考,也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还可以通过知识的考察与分数积累来采取实物的奖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创新课后辅导的形式,还能够让课后辅导工作变得趣味和丰富起来,学生的参与度会大大的增加,课后辅导工作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后辅导环节的重要性,做好课上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积极解决当下小学语文课后辅导工作存在問题的同时,让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助相结合,以相辅相成,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谈雪丹.浅谈语文教师课后辅导技能[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
[2] 苏宁宁.浅谈课后辅导中的因材施教[J].淄博师专学报.2017(04)
[3] 薛薇.开展合理有效的课后辅导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