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静,杜飞舟,魏 萌,彭艳梅,陈 翼△
1. 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放射科(成都 610083);2.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昆明 650032)
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 PHL)是指病变起源于肝脏内淋巴组织及残留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1],且病灶仅局限在肝脏内,没有其他部位浸润,无远处淋巴结肿大,无外周血淋巴浸润,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约占肝脏所有淋巴瘤的90%以上,比较少见的为T细胞型淋巴瘤,仅占5%~10%[2]。PHL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可无症状,也可出现消化道、淋巴瘤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3]。近年来,PHL发病率逐渐增高,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单一影像检查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很难与肝内其他肿瘤鉴别,需联合多种影像检查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本文回顾分析21例PHL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收集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昆明总医院2008年3月至2017年12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21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1~69(53.34±4.17)岁。就诊原因主要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伴腹泻、乏力患者19例,2例患者为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患者位于肝左叶,其中3例患者左右叶均有病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直径约13.7 cm,最小者直径约2.3 cm,平均(5.6±1.3)cm。所有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正常,甲胎蛋白(AFP)阴性,患者在手术前先行CT和MRI检查,然后再行PET/CT检查,2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完整。
检查前6 h禁食,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Healthcare Discovery 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2.5 mm,间隔2 mm,设定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165 mAs,检查先行上腹部平扫,然后行肝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海醇注射液,成人注射剂量80~100 mL,注射速度约为2.5~3.0 mL/s。检查完成后,图像经重建后传输到医生工作站,诊断医师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强化程度、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情况。
检查前6 h禁食,检查设备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GNETOM Verio 3.0T全身超导型MR扫描仪,患者仰卧位行腹部检查,线圈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运用呼吸门控技术行腹部分段屏气扫描。检查先行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序列(FLASH)T1加权(T1WI)的横断位扫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加权(T2WI)的横断位扫描,层间厚3 mm,层间距1.2 mm,矩阵256×256。再行扩散加权成像(DWI)、FLASH序列T1WI+FS的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层间厚3 mm,层间距2 mm,图像矩阵256×256,成人Gd-DTPA注射剂量为0.2 mmol/kg,注射速度约2.0~3.0 mL/s。
检查前6 h禁食,医生接诊后由护士测量患者空腹血糖,要求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2.4~11.2(5.05±1.86)mmol/L。显像剂为常用显像剂18F-FDG,成人注射剂量为5 MBq/kg,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注药后患者安静休息60 min再行全身PET/CT扫描及上腹部肝脏延迟扫描。
显像剂18F-FDG的合成原材料由北京原子高科公司提供,经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MINItrace system回旋加速器合成,显像设备为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自行购买的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ST 16排PET/CT扫描仪,设定管电压为120~140 kV,管电流为100~250 mAs,旋转速度为0.8 s/圈,扫描层厚为1.25 mm,采用3D方式进行采集,图像重建采用FORE迭代方式进行,断层分辨率为4 mm FWHM。
由3位高年资影像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肝脏病灶的多种影像表现,CT和MRI检查图像主要是记录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密度、信号强度、强化模式与强化程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情况。PET图像分析主要是采用半定量法对病灶放射性浓聚程度分析,通过计算机软件选病灶放射性浓聚最大层面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ROI),本底选取病变临近部位正常肝组织与病灶等大ROI,分别测量两个ROI内平均放射性计数,最后计算靶/靶本底比值(SUV)。
MRI平扫示病灶18例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3例为高信号;18例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17例DWI图像呈低信号,4例为稍低信号;T2WI+FS图像21例患者肝脏内病灶呈高信号,T1WI+FS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病灶周边明显强化,内部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下降明显,延迟期内部可见“血管漂浮征”,病灶呈稍低信号(图1)。
图1 肝淋巴瘤MRI影像
PET/CT检查所见,正常肝脏本底SUV值为1.95±1.75,肝淋巴瘤为19.04±1.80;正常肝本底为所有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直径较大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直径较小者放射性分布均匀,SUV值最大为22,最小为4.4,平均值为12.6;延迟1 h PET/CT显像示正常肝脏本底SUV值为1.61±0.84,肝淋巴瘤为19.23±4.53(表1);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升高(图2)。PET/CT检查开始时期和延迟1 h的肝淋巴瘤SUV值均高于正常肝脏本底(P<0.05)(表1)。
表1 21例肝淋巴瘤PET/CT检查SUV值比较
注:与同时期正常肝组织比较,*P<0.05
图2 肝淋巴瘤PET/CT影像注:A:PET/CT肝脏扫描示正常肝组织与肝淋巴瘤本底的对比;B:PET显像后示病灶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SUV值最高为14.5
病理结果显示,18例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是弥漫大B细胞型,仅3例为T细胞型;大体标本切面呈灰白、灰黄、灰黑等颜色,肿块内部为实性且质软,呈鱼肉样状态,瘤内可见成熟的脂肪组织,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消失(图3);肿瘤细胞内可检测到HCV基因组,可能与肝脏慢性局部炎症、淋巴细胞受到肝炎病毒损坏有关,可能起源于肝脏汇管区内的淋巴组织。
图3 肝淋巴瘤手术及病理标本注:A:肿瘤呈灰黑色,切面呈灰黄色;B:HE染色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消失
1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患者位于肝左叶,其中3例患者左右叶均有病灶,病灶多为圆形,最大病灶直径约9.8 cm,最小病灶直径约2.3 cm,平均为5.1 cm。平扫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肝淋巴瘤CT值均低于正常肝脏本底(P<0.05)(表2)。即肝内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低于正常肝组织;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轻度强化,病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内部轻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降低,CT值均低于正常肝组织,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显(图4)。
表2 21例肝淋巴瘤CT检查4期CT值比较
注:#为分组效应,##为分期效应;与同时期正常肝组织比较,*P<0.05
图4 肝淋巴瘤CT影像
PHL是指病变起源于肝脏内淋巴组织及残留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1]。PHL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很多原因有关,以感染因素为主。PHL发生的可能激发因素是T淋巴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丧失,导致B淋巴细胞不受限制增殖,PHL多伴有肝功能异常[2]。PHL起源于肝淋巴组织和残留造血组织,以肝窦内大量单一形态的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PH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87岁),中年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HL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仅少部分病例没有症状,通过体检偶然发现[3]。临床体格检查中>50%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10% ~ 20% 的患者可出现黄疸[4]。PHL患者,若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和门脉高压,则可导致充血性脾肿大[5]。本组21例患者,2例无症状,通过体检发现;11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食欲减退,其中3例出现黄疸,7例肝脏肿大;8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四肢无力、消瘦,其中6例伴肝脏肿大。本组21例患者全身触诊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PHL的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约占肝脏所有淋巴瘤的90%以上,比较少见的为T细胞型淋巴瘤,仅占5%~10%[6]。免疫组化特征方面,B细胞淋巴瘤表达光谱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T细胞淋巴瘤表达CD3和CD45RO。实验室检查方面,≥70%的病例肝功能异常,血清学检查常伴乳酸脱氢酶(LDH)增高,≥90%的病例β2微球蛋白升高,大多患者血细胞计数正常,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范围内[7-8]。PHL影像表现有3种形式[9]:孤立性病变最多见,约占60%;其次为多发性病变,约占35%; 弥漫性浸润肝脏罕见,提示预后较差。病灶好发于门静脉主要分支附近的肝组织,部分病变直接浸润肝内汇管区,这与肝脏淋巴组织的解剖分布有关。CT平扫大多病灶形态规整,多为圆形,边缘清晰,呈均匀低密度,病灶多密实,无包膜,合并出血、坏死、钙化少见。病灶发生坏死时,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PHL肿瘤为少血供或无血供病灶,大多数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微强化,门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中度延迟强化。增强扫描见“血管漂浮征”约占75%,这是由于淋巴瘤沿肝脏间质生长,血管穿行于病灶间而不受侵犯,因此认为此征象为PHL特征性表现[10]。少数患者可出现病灶周边一过性境界模糊的淡片状强化,类似于肝脏局灶性异常灌注;部分患者病灶可出现向心性充填现象;病灶出现较薄的边缘强化罕见。MRI检查方面,与正常肝脏信号相比,由于PHL病灶细胞密集度高,富含水分的间质成分少,病灶T1加权图像为等低信号,T2加权图像信号多样,分别呈低、等信号或中等度高信号,部分病灶在T2加权图像上可见包膜低信号;病灶在DWI图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ADC值为(0.69~1.02)×10-3mm/s,平均约为0.82×10-3mm/s。仅极少数肝脏弥漫性浸润型PHL,表现为弥漫性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病灶往往<1 cm,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有时仅表现为肝肿大而无明显信号改变,此种情况MRI与CT难以发现病变,因此,在判断淋巴瘤浸润肝脏方面存在着阴性率[11]。PET/CT检查所见,所有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直径较大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直径较小者放射性分布均匀;延迟显像,所有病灶放射性浓聚程度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SUV值明显增大;肝PHL的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2]。
PHL需与以下病变鉴别:1)局灶增生结节,平扫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增强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中心瘢痕的延迟强化,可以和肝淋巴瘤鉴别。2)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脏左叶多见,常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和邻近肝脏组织萎缩,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增强扫描动脉期通常无明显强化,但有延迟强化的特征,这些特点均不同于肝淋巴瘤。3)肝脏炎性病灶,CT平扫为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强化明显者如肝脓肿,可见“双环征”或“三环征”,但无类似“血管漂浮征”,与PHL鉴别相对较易。4)肝脏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肝内病灶多个、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平扫可见“靶征”或“牛眼征”,增强后表现为厚壁环形强化,肝门区或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肝转移瘤边缘强化较淋巴瘤更明显,鉴别有时难度较大,需结合病史。
PET/CT作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新型检查设备, 能同时进行核素显像和CT显像而实现实时影像融合,将解剖结构影像与功能、代谢、生化影像精准重叠显示,使医生获得最全面的信息,对疾病的定性诊断,尤其是功能性病变的定位和治疗计划大有帮助[12]。PET/CT显像与常规影像设备CT、MRI检查相结合,可为PHL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淋巴瘤CT、MRI、PET检查表现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其联合运用可提高肝脏淋巴瘤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