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远,何 鹏,汤 祥,姚广铮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各城市均出现“停车难”的问题,为此合理的公共停车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针对公共停车场布局选址方面的研究较多。陈峻[1]根据停车设施的选址是否存在用地约束,提出了两种停车场规划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李永飞[2]建立了基于双目标的停车场选址模型。黄衫等[3]、易鸿杰[4]、孙龙武[5]、詹长根等[6]均基于GIS对城市公共停车场的选址布局进行了研究。Sattarpour等[7]考虑了电力系统的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对电动汽车停车场的选址和车位数量进行了研究。Ni等[8]基于社会总成本最优,建立了公共停车设施选址模型。相比而言,国内外在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少。刘淑永等[9]提出了基于停车资源普查和停车需求分类管理的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刘曼等[10]提出了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并基于LA模型进行了公共停车场规划。Brenda等[11]基于动态交通仿真对城市大学的交通、停车规划进行了研究。Sun等[12]将交通需求管理的概念引入停车场规划,并对公共停车场进行规划。
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多针对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而缺少对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的探讨。传统公共停车场规划未考虑城市发展至规划远景年时,近期规划的公共停车场是否仍需保留实施,即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与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的衔接问题。同时一些学者尝试引入停车需求管理、停车需求导向等理念进行公共停车场规划,但未将其融合起来指导规划。
基于此,本文提出考虑近远期规划衔接的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
本文将停车需求导向和停车需求管理相结合,以满足近远期城市公共停车需求为导向,考虑城市停车管理政策对规划的影响,通过对公共停车场近远期的衔接机制进行研究,形成规划思路(见图1)。
图1 公共停车场规划思路
针对图1,关于公共停车场规划的大致步骤如下:
(1)确定城市停车供给管理策略;
(2)测算现状、远期的停车供给和需求;
(3)现状、远期停车供需分析;
(4)确定现状及远期公共停车需求;
(5)基于ArcGIS进行公共停车场的初步选址;
(6)公共停车场选址校核;
(7)近远期规划衔接,确定公共停车场规模及建设模式;
(8)对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落地实施。
根据《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13],将城市的停车需求分为基本车位需求和出行车位需求两种。在进行公共停车场规划之前,需要明确城市的停车供给策略,以制订城市近远期基本车位需求和出行车位需求的解决方案。一般而言,城市基本车位需满足“一车一位”的要求,即全部满足,而出行车位需求应视实际情况适当满足[14]。在规划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停车供给策略。
2.2.1 近期公共停车需求测算方法
首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停车现状调查获得现状停车供应和现状各建筑物高峰停车需求。然后,分析现状停车供需情况,得到现状居住类和非居住类建筑物的停车缺额及分布。最后,对于现状缺额,通过在建筑物内部挖潜、设置支路停车、错峰共享等方式解决一部分,剩余缺额即为近期公共停车需求泊位数,主要由公共停车场解决。
一般而言,城市现状高峰停车需求需要通过停车现状调查获得,但考虑到该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故通过用地生成率模型、停车需求-供应模型等[15]停车需求预测模型进行测算。
2.2.2 远期公共停车需求测算方法
传统的远期公共停车需求计算方法有两种:
(1)方法一:首先通过停车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得到远期的停车需求,再根据城市停车泊位供应结构确定公共停车需求;
(2)方法二:根据规划年的人口分布情况,结合《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13]要求的人均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计算得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的总面积,再除以单个停车位面积(25~30m2),即可算得公共停车需求。
本文中的公共停车需求总量利用两种传统方法进行测算。由于从规划基年到规划远景年的时间跨度过大,城市内各类建筑的变迁无法预知,所以远期公共停车需求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利用两种传统方法测算得到城市在规划年所需的公共停车需求总量,以确保远期的公共停车需求符合城市未来的停车供给结构及规范要求。
2.3.1 公共停车场选址模型
本文应用位置分配模型进行公共停车场的选址。目前ArcGIS 10.0及以上版本已经集成了位置分配模型,其算法主要包括最小化阻抗、最大化覆盖范围、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范围、最小化设施点、最大化人流量、最大化市场份额、目标市场份额7种。针对不同的设施选址,选用不同的优化模型算法。
2.3.2 基于ArcGIS的公共停车场选址步骤
(1)筛选设施供给点。这里的设施供给点即近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的备选用地。近期停车场选址主要考虑公共停车场用地、可拆迁的简易建筑(含违章建筑)、空地、绿地;远期规划主要考虑使用公共停车场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的独立公共停车场用地、绿地、学校操场、可结合建设公共停车场的用地(如新建的交通枢纽)。
(2)生成设施需求点。所谓设施需求点指近远期规划的停车需求点。近期规划以现状各建筑物的公共停车需求为基础,将其标准化,生成近期停车需求点;远期规划根据用地类型、区位等权重,生成各公共建筑类用地的停车需求点。
(3)应用模型选址。通过设定不同的公共停车场覆盖范围(服务半径分别为300m,500m,800m),重复应用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范围模型和最小化设施点模型进行选址。
2.4.1 衔接思路
完成近远期公共停车场布局选址后,需要考虑如何将两种规划衔接起来。首先,通过对比近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方案,筛选出近远期规划选址重合的公共停车场。筛选之后,远期规划中剩余的停车场即为远期规划预留公共停车场;近期规划中剩余的停车场则需要通过分析近期公共停车需求发展至远期时的承担方式,将其分为两类:临时公共停车场和非临时公共停车场。
(1)近远期规划选址重合公共停车场
此类公共停车场选址既在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又在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故建议提前建设为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规划年仍然保留使用。
(2)远期规划预留公共停车场
该类公共停车场的作用主要为预留停车场用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若远期规划预留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区域产生较大的停车供需矛盾,则将实施建设,以缓解矛盾。
(3)临时公共停车场
临时公共停车场的作用仅为解决近期周边地区的停车困难,建议建设时平整场地,作简易停车场,待未来该用地规划的建筑物建设时取消。
(4)非临时公共停车场
该类公共停车场不仅需要解决近期周边的停车困难,远期时仍需要其服务周边,建议将其作为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进行建设,未来该用地规划的建筑物建设时仍然保留。
2.4.2 近期公共停车需求的远期承担方式
(1)近期居住类需求→远期居住用地
该类公共停车场近期主要解决周边老旧小区的基本车位缺口,当该地块规划的居住小区开建时予以取消,其原本承担的周边老旧小区部分的基本车位需求改由新建的居住小区承担。承担方式为:上调新小区的停车配建指标,多配建的停车位暂时作为公共停车场使用,未来则可作为预留车位,防止远期小区车位不足。故建议将此类公共停车场建设为临时公共停车场。
(2)近期居住类需求→远期公共建筑类用地
该类公共停车场近期主要解决周边老旧小区的基本车位缺口。若该地块规划的公共建筑类建筑物可对外开放停车,则建设时将原公共停车场取消,其原本承担的周边老旧小区的部分基本车位需求改由新建公共建筑类建筑物承担。承担方式为:公共建筑类建筑建设时与周边老旧小区达成“错时停车”协议,以共享停车的方式解决附近老旧小区的基本车位需求,故建议将此类公共停车场建设为临时公共停车场。若远期公共建筑类建筑不适宜对外开放停车,则该公共停车场依然保留,建设为非临时公共停车场。
(3)近期公共建筑类需求→远期居住用地
该类公共停车场近期主要解决周边公共建筑类建筑的出行车位缺口,当该地块规划的居住小区建设时予以取消,其原本承担的周边公共建筑类建筑物的部分出行车位需求改由新建的居住小区承担。承担方式为:居住小区建设时与周边老旧小区达成“错时停车”协议,以共享停车的方式解决附近老旧小区的基本车位需求。故建议将此类公共停车场建设为临时公共停车场。
(4)近期公共建筑类需求→远期公共建筑类用地
该类公共停车场近期主要解决周边公共建筑类建筑的出行车位缺口,当该地块规划的公共建筑类建筑物建设时予以保留,并且建议将其提前建设为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若远期规划的公共建筑类建筑物建设时,其周边无出行车位需求,则下调该建筑的停车配建标准,将此停车场作为该建筑的配建停车场使用;若附近的出行车位需求仍然存在,则该建筑物按照正常标准配建停车位。故建议将此类公共停车场建设为非临时公共停车场。
(5)近期居住类、公共建筑类需求→远期绿地
此类公共停车场选址,若既在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又在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则建议建设为地下非临时公共停车场;若仅在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则建议建设为临时公共停车场。
(6)近期居住类、公共建筑类需求→远期公共停车场用地
此类公共停车场选址,若既在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又在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则建议建设为非临时公共停车场,并提前建设使用;若仅在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中,则建议调整远期用地规划,仅在近期作为临时公共停车场使用。
总结近期规划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近期规划公共停车场建设模式
本研究选取青岛西海岸新区进行实例应用。青岛西海岸新区面积为2 096km2,现状人口约153.92万人。目前新区小汽车数量处于快速增长期,近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0%,截至2018年底,西海岸新区小汽车拥有量达29万辆,泊位总量约32.5万个。
在进行公共停车场规划之前,首先对西海岸新区近期和远期的交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近期来看,新区目前的配建停车标准未成体系,历史欠账问题依旧突出,轨道交通系统难以成网,目前仍以小汽车出行为主。因此,近期交通发展策略应以矛盾缓解为导向,规划近期公共停车场,解决基本车位缺口和出行车位缺口。
从远期来看,随着新区未来城市功能的完善,配建停车标准的严格实施,轨道交通系统的成网运行,可以预见新区未来主要以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竞争出行为主。因此,远期交通发展策略应以结构优化为导向,规划远期公共停车场并预留公共停车场用地,以应对远景年的公共停车需求。
3.3.1 近期公共停车需求测算
根据停车普查数据,新区的现状泊位供应共325 000个,停车缺额为26 000个。
以长江路街道为例,对近期公共停车需求进行测算可得,主要建筑物的停车缺额约9 000个,通过存量空间挖潜、错峰共享、支路停车等方式改善(见表2)后,剩余停车缺额4000~5000个,即长江路街道近期公共停车需求为4000~5000个。
表2 长江路街道主要建筑停车缺额解决方案
3.3.2 远期公共停车需求测算
通过停车需求预测和规划年停车泊位供应结构预测,得到公共停车需求为55000~69000个;通过规划年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均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测算,得到公共停车需求为51000~85000个。综合两种传统远期公共停车需求计算方法,最终确定远期公共停车需求为53000~75000个。
根据近期、远期公共停车需求测算,得西海岸新区近期共需要10000~15000个公共停车位,远期共需要53000~75000个公共停车位。由于近期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多为扩容改造和利用学校操场、绿地建设地下停车场,故近期公共停车场的规模设定较小。设近期每个停车场可提供200个停车位,则近期需要50~75个停车场。相比而言,远期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用地较为充裕。设远期每个停车场可提供350个车位,则远期需要150~210个停车场。利用ArcGIS分别进行近期、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初步设近期停车场选址60处,远期停车场选址170处,上下浮动比较计算,并进行现场核查,最终确定近期公共停车场选址45处,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163处。以长江路街道为例,近期公共停车场选址14处(见图2),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13处(见图3)。
图2 长江路街道近期公共停车场选址分布图
图3 长江路街道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分布图
以长江路街道为例,对近远期公共停车场的规划衔接进行研究。
首先,筛选出近期公共停车场选址与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重合的停车场,共有2处,建议提前建设为地下非临时公共停车场。
其次,对剩余12处近期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模式进行划分,建议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9处,非临时公共停车场3处。14处近期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模式划分见表3。
表3 (续)
同时,将剩余的11处远期公共停车场,作为远期规划预留公共停车场使用。
本文首先提出了近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该方法可有效解决服务半径内的公共停车需求,并且可实施性较强,能较好地指导相关部门推动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实施。然后,针对近期公共停车场如何过渡至远期,并与远期公共停车场规划有效衔接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近期公共停车场的停车需求发展至远期时的承担方式,将近期公共停车场分为近远期规划选址重合公共停车场、临时公共停车场和非临时公共停车场,从而有效避免了城市停车资源的浪费。
本文使用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较为基本,未能融合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在后续研究中,将考虑利用精准度更高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停车需求,使预测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