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红梅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胃镜室,江苏 兴化 225700)
目前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即为胃肠镜检查,该项检查可用于诊断十二指肠、胃食管等疾病,诊断结果准确、操作时间短,所以被广泛应用。由于绝大多数患者认知有限,对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恐惧紧张心理,导致检查过程中配合度较差,检查结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对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实施一定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1]。本文旨在研究对无痛胃肠镜麻醉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对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60例,按护理模式差异分为2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18岁-60岁,平均(39.00±10.5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4:16,年龄19岁-60岁,平均(39.56±10.77)岁;对比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诊断后均需要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2)病情稳定,意识清楚,配合度较好者。(3)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1)年龄≥80岁,心脏、肝脏、肾脏存在重大疾病或严重衰竭者。(2)严重本体感觉障碍者,如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3)存在麻醉禁忌证者。(4)存在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病史者。(5)配合度较差者,不能坚持完成全程检查者[2]。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营造良好的检查环境,检查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变化,若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
1.2.2 观察组 优质护理:(1)检查前: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自身素质)对其展开宣教,将无痛胃肠镜机制、实施过程等详细告知患者;沟通交流中语气较慢,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认知不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抗拒心理,医护人员要定时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通过健康宣教、口头指导等措施提高患者认知度,树立和加强患者接受检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以通过深呼吸、看电视、散步、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确保其心情愉悦。(2)检查中:提前调节好检查室温湿度,准备好吸痰器、应急物品、气管插管设备;检查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情况,如若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立即停止检查。(3)检查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待苏醒后再送回病房,定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给予心理干预,转移注意力,缓解烦躁心情。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下检查过程中护理差错控制效果:主要从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发生率越低,护理效果越好。(2)对比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改善情况:每项分值0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情况越好。
表1 两种护理模式下差错控制效果对比[n(%)]
表2 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改善情况对比(Mean±SD,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下检查过程中差错控制效果 对照组差错发生率20.0%,观察组仅为3.3%;护理差错控制效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改善情况实施前后各项评分对比见表2。
胃肠镜检查为现阶段消化内科最常见措施,其检查结果也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标准,且该技术操作简单、检查时间较短,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并确定患者具体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程度,从而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绝大多数患者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对胃肠镜检查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因此导致检查结果并不理想;并且有很多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甚至出现差错和风险事件,一旦出现上述现象,不仅不利于胃肠镜工作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增加患者对检查工作的质疑和医疗事故,因此在胃肠镜检查工作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上述现象[3]。
常规护理理念相对落后,所以护理措施实施较为单一,在实际工作方面缺乏一定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所以导致常规护理并不能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优质护理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护理措施,该措施充分考虑到了个体差异和不同护理要求,因此更容易实施并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检查前通过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等措施显著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心理负面反应,增强患者对无痛胃肠镜的的认知,从而促使其在接受检查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检查结果准确性[4]。
综上所述,对无痛胃肠镜麻醉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护理差错,提高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