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强
(衡水市故城县医院介入科,河北 衡水 253800)
大咯血为一次咯血量超过100 mL,或者24 h内超过600 mL,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咯血的传统疗法是静脉滴注垂体后叶激素来进行止血,但效果有限。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通影像学设备引导穿刺而栓塞出血的动脉,实现治疗目的,快速止血[1,2]。本研究分析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大咯血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50例,男、女是23例、27例。年龄28岁-73岁,平均(54.21±2.91)岁。病程1 h-9 h,平均(6.51±0.42)h。
对照组50例,男、女是22例、28例。年龄27岁-73岁,平均(54.27±2.97)岁。病程1 h-9 h,平均(6.55±0.40)h。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普通用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普通用药联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将5 F导管置入,送至气管隆突部位,行患侧支气管动脉造影,经2.7 F微导管用(350 μm-560 μm)PVA颗粒栓塞患侧支气管动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咯血停止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咯血次数、血红蛋白;心悸、高血压、腹痛等的发生率。显效:症状消失,咯血停止;好转:咯血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疗效=显效、好转百分率之和[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49例(97.50%)]较高,对照组是[40例(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比较(Mean±SD)
2.2 治疗前后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比较 治疗前两组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接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改善的程度更大,P<0.05。如表1。
2.3 两组咯血停止的时间比较 观察组咯血停止的时间(1.11±0.21)h更好,对照组是(3.42±0.56)h,P<0.05。
2.4 两组心悸、高血压、腹痛等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悸、高血压、腹痛等的发生率4(8.00)和对照组4(8.00),接近,P>0.05。
大咯血其支气管阻塞、变形、扩张和破裂有关,经合理处理可止血。但部分患者治疗难度大,常规药物治疗无法起效。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可快速堵塞出血动脉,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更好止血,达到治疗目的[4,5]。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普通用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普通用药联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咯血停止的时间、咯血次数、血红蛋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悸、高血压、腹痛等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接近,P>0.05。
综上所述,普通用药联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好,可更好改善咯血次数、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