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珍
(宝应县人民医院,江苏 宝应 2258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因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形成血凝块,随着病情的发展,将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的卧床或活动量减少等因素,导致血液回流速度下降,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预后的恢复[2]。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而言,给予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基于此,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旨在分析此种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12例;年龄45岁-86岁,平均年龄(68.59±3.74)岁;病程10 d-30 d,平均病程(18.79±2.63) d。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45岁-88岁,平均年龄(69.02±3.12)岁;病程11 d-30 d,平均病程(18.84±2.57)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②均为首次发病;③发病后均伴随肢体功能障碍;④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②存在其他脑部疾病史;③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④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稳定斑块、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因患者处于卧床状态,需帮助其在床上行肢体摆动练习,或行主动、被动关节训练,站立位、坐位静态及动态平衡训练,坐位、站立位的转换;对双下肢行向心性按摩,提高下肢静脉回流速度;根据患者功能障碍不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1次/d,30 min/次,6次/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组方如下:5 g冰片、20 g红花、30 g延胡索、40 g丹参,将上述组方加水煎熬2次,取汁500 mL,并用药汁将药垫浸透。随后采用中医定向透药仪治疗,首先将电极表面离型膜揭开,并将其置于治疗药垫表面,随后根据医嘱贴于患侧肢体所对应的疼痛点、穴位点,电极周围的粘贴区需要与患者的皮肤紧密接触,选择治疗处方时需选取卒中后遗症康复及神经肌肉恢复,设定治疗热度为0度-50度,以引发肌肉收缩作为最佳的治疗强度,1次/d,20 min/次。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患肢血流情况,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对患侧下肢深静脉进行扫描,观察下肢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2)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状况,分别于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3)记录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流情况 两组患者干预前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凝血指标 两组干预前各项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PTT、PT水平较高,D-D、CRP水平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3.33%);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P= 0.011)。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长时间的卧床,肢体被动或主动活动减少,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出现血栓脱落,则脱落的血栓会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4,5]。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加重脑卒中患者病情及引发死亡的重要因素[6]。因此,尽早的预防及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D-D、CRP水平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表明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患肢血液回流,有助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因卒中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其结构及功能上均存在较好的重组能力,给予康复训练后利于促进重塑大脑皮质,有助于恢复已丧失的功能,且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肢始终保持连续运动状态,不仅有助于受损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可防止肌肉出现萎缩的现象。但单纯的康复训练周期较长,无法达到抗炎抗菌、活血化瘀的作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将医用物理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把热磁技术、按摩技术及中频药物导入技术融合成一体,使得药物离子得到定向推动力,有助于药物分子更好的渗入患处,进而改善患处微循环,最终达到活血化瘀、镇痛等作用。其药物组方中冰片、红花、延胡索、丹参等药物可较好发挥治疗的作用。其中,冰片具有清热解毒、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菌的作用;丹参利于活血化瘀,并促进微循环的改善;红花与丹参配伍,有助于加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还具有抗血栓、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延胡索与红花配伍,可达扩血管、抗炎抗菌之功。诸药合用,可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比较(Mean±SD)(n=4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比较(Mean±SD)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而言,给予康复训练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改患肢血流状况,调节各凝血指标,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