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荣清
(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侨务公共外交”于2011年被提出,中国政府一向把海外华侨视为外交依靠的重要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强调了“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华侨华人是中国成长的特殊机遇”[1]等一系列有关侨务的思想。随着侨务工作与外交工作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90年代中后期及21世纪初江泽民为侨务工作注入了“引进来”、“走出去”等丰富的战略内涵,提出要发挥华侨华人在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此后,胡锦涛为侨务公共外交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习近平主席表明了华侨华人对传播中华文化以及在“一带一路”、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地位。
新加坡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此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认识:积极的一方认为,新加坡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各种机会,加强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2017年9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于新加坡接受了新华网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表现出新加坡对“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评价是积极应对的,在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区域的国家开展互助合作,且新加坡在此次倡议活动中不可能缺席。据介绍,双方在此倡议框架下建立了互联互通、金融支撑、第三方合作三大平台。
与之相反的则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可能会对各东盟国家之间互联互通的合作情况产生影响,给新加坡在东盟组织中的地位带来负面作用,甚至有些观点认为中国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来扩大其自身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企图来控制东南亚,之后与美国等大国进行战略性的竞争。
华侨华人是把本籍国和所在国联系起来的桥梁,也就是所谓的“以侨为桥”。“一带一路”这一倡议能否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是对中国政策的认可程度,在此基础上,华侨华人变成了让其他国家民众了解中国政策的引导者,更好的对社会民众深入认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帮助,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新加坡华人不但对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必然的了解,同时,对中国的在相同领域也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可以称新加坡的华人为中新两国沟通交流的“中间人”,帮助推动“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签订和发展。
华文教育是侨务公共外交中的基础性工作。华文教育对华侨华人维持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宏扬中华精华,进一步增进中外交流,凝集侨心、促成团结、促进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全球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世界各地对于中文人才的需求,华文教育的地位提升,不仅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播,也让这个时代的教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华商在侨务公共外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华商群体具有其特有的文化性能,这就使得其在公共外交中起到特殊的重要作用,华商文化精神核心是儒家文化,即“仁、义、理、智、信”,[2]华商在其居住国拥有着广泛的资源以及人脉等优势,他们不仅熟悉目前居住国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还有文化和生存环境,又与祖国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华商凭借着这些独特优势更有利于把中国的企业发展出去,把外国企业引领进来。
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有两个必要,必要依托其本地的华文媒体来传扬传播中华文化,也需要依赖于华商来推进经贸的互助作用。华侨华人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播出来,深深影响着当地民众,使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好地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联合早报》是在海外华人中的社会影响力极大且发行量颇高的主流的华文报,其秉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在新加坡的华文读者心目中处于一定的权威地位。
中国对新加坡侨务公共外交的展开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得以提高、中新关系也得到转变、华侨华人在新加坡的影响力进步。在“一带一路”建设提速的背景下,中新合作也有望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动力。放眼未来,中新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发展前景广阔,对新加坡投资合作大有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新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也为中国与新加坡的侨务公共外交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