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琳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自五四运动始,青年运动在中共领导下,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史进程作出巨大贡献。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运动,是近现代青年运动的重要转折期,其与全民族抗战紧密结合,使千百万青年走上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中共号召,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随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不断发展;我国青年运动也在中共带领下,从局部到全国日益发展壮大,在国统区、沦陷区、抗日根据地,无数青年志士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
晋绥的青年运动,亦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展起来。一九三七年九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由贺龙和关向应带领的八路军一二〇师进入晋西北,经过不断开辟,逐步形成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此过程中大大振奋和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晋绥青年运动也随之发展起来。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为启蒙时期。三七年八路军来到晋西北后,通过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牺牲救国同盟会、民族解放先锋队,发动广大农村青年和中小学生,建立了各地青年抗日救国会;并在此基础上,于三九年春召开了第一届代表大会,建立起青联领导机关,从此青年运动在统一领导下向前发展。但当时的晋西北正处于国民党统治下,青年运动受限,三九年秋,一二〇师转战河北,反动派遂开始进行投降分裂活动,以各种手段镇压群众抗日运动。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主要是以公开半公开的方式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反对国民党的投降分裂阴谋,虽然这时的运动受限,但对当时坚持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起过甚大作用。
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二年为大发展时期。一九四〇年晋绥人民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新民主政权的建立为青年运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第二届青年代表大会上制定出“开展全体全面的青年运动”方针,在各地发动组织青抗先、青年队、儿童团等。各组织在反“蚕食”、反“扫荡”等斗争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协助政府训练教员、开办冬学、恢复小学、建立教育工作者协会、创设识字班、创设剧团。青联本身培养出大批青年,为党、政、军、民众团体供给干部。
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在获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缺陷在于过分强调青年特殊利益,不懂得在农村环境下青年运动与整个农民运动的关系,农村要求发展生产,而我们却不恰当地发动青年进行改善生活,反对束缚的斗争,这就违背了农村青年的实际需要及农民群众的要求,因而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在青联领导作风上,表现出某些形式主义倾向,上面铺排很大,下面却没有深入群众。在组织上,要求自成一套,表现出独立性倾向。
一九四三年至抗日战争结束为深入踏实时期。由于一九四二年开始的整风运动,过去对青年运动认识的偏差及错误倾向都受到批判;一九四三年减租政策在晋绥深入落实,生产运动向前发展;在毛主席“挤敌人”方针指导下,晋绥人民努力使晋绥从缩小的局面逐步扩大与巩固;青年运动也开始自己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主要在军、政、民、武、交各个领导系统的指导方针下发展,和整个群众运动相一致,各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对敌斗争方面,边区民兵有半数以上是青年,他们英勇打击敌人,功绩甚大。在少先队、青年队、儿童团、里的青少年儿童,进行站岗、防奸、缉私、查户口、练兵、学爆炸等半武装活动。生产方面,青少年和儿童都积极参加生产,从事辅助劳动,并对变工互助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据一九四四年对八个县的十八个行政村统计,五十九个变工组中,青少年儿童即达五百七十一人。参军方面,各地青年都起了带头作用,例如兴县参军的五百八十四人中,青年即占百分之七十。文化教育方面,私立小学达三百二十五处,公立小学一千二百一十三处;冬学、夜校、半日班、秧歌剧团均普遍建立和发展,青年在这当中起着重要作用。
青年运动转向深入踏实,较之过去时期获得更大、更实际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缺点和偏向:在一般工作中,忽视对很多贫苦青年的发动与扶植;组织不很健全,不能发挥其本身组织的领导作用,故有自流现象。
任弼时曾说:“三十多年的近代革命史,证明中国青年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运动,促进了全国青年的空前觉醒和大团结。而抗日战争时期晋绥青年运动,在它能力所及之处,为晋绥人民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其中有不足之处,亦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天和未来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