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毅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趋精细化,务求高效又落到实处,工作种类和工作总量增加以及学生人数的扩大,使得我们高校管理工作者既要努力提升自身工作业务能力,也需要寻找帮手,来作为自己在工作上的延伸。高校学生干部恰恰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高校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辅导员最得力的助手,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1]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是连接普通学生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2]学生干部群体普遍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学生里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管好用好这帮学生,能有效地延伸我们高校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学院每年几万人报考,能考上的同学可谓百里挑一,其专业基础扎实程度是毋庸置疑的。用好培养好这批学生,是打造一支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的基础。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特点有其特殊性,同理艺术类学生干部不能用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来要求和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干部与综合性大学学生干部的工作范畴也有一定差异,找到艺术类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成效提升策略,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传统观念下,艺术生是一群学习不好又不太听话的“坏孩子”,特立独行,追求自由,厌倦理论学习;又或是“半路出家”文化成绩不好,利用特长考进大学的。真实的情况则不然,艺术与人文学院目前本科在校生296人,一年级72人,全部参加过美术联考,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文化分数普遍达到本科水平,个别同学文化成绩达到重本水平,多数同学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与追求才考进广美的。
多数同学会为了自己的专业作品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特别注重个人艺术造诣的提升,但对于传统公共文化课反而不重视。由于相对比较繁重的学业任务以及个人方面的原因,一部分有良好的艺术造诣同时有着较强管理能力潜质的同学不会选择成为学生干部。在他们看来,加入学生团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而学生团队仅仅停留在管理型、活动型团队的层面上。
我院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明显高于美院其他专业学生,但与综合院校尤其是人文专业的学生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具体事务的统筹方面还需提升,公文写作能力、活动策划筹备能力、上级文件解读能力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我院学生都是通过残酷的艺考挤进美院。高三的美术集训,天南海北的校考都为学生塑造了过人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个人主见,在一些团队合作项目中,难以听取他人建议,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必定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好队伍,在艺术类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团队的培养中更加要注重思想引领,同时要加大学生干部实务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更加要注重长期性、稳定性、差异性。如何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成效,除了充分了解分析学生本身的特点外,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者与被培养者的意识、学生干部能力标准考核、兼顾共性与特性的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研究。
学生干部的是学生活动实施的主要力量,其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学生干部战斗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活动的成效水平,他们的指导者往往以团委老师和院系辅导员为主,其中担任团总支书记的辅导员是学生干部最直接、接触最多的指导老师。往往辅导员的培养意识和培养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干部团队的做事风格。在许多院校尤其是辅导员较少的院系都有一种现实困扰,随着工作任务总量的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如何快速完成既定任务上,试图通过活动项目来培养学生干部,显然这种重用轻育的培养模式只能解决短期的现实问题,无法为学生干部能力提升建立长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如何寄育于用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培养者应该具备的意识,同时还应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差异化育人的意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要做到全程育人,培养中需要全程参与,但培养者的主力军辅导员往往是几年一换,甚至一年一换的也有,这就为全程育人增加了困难。在团学运作的过程中,学生干部的调整和个别学生因为学业等个人问题的考虑而中途退出,都给学生干部的全程育人增加困难。
在学生干部的工作中要牢记管理服务意识。学生干部工作的开展有赖于良好的群众基础,过分强调自身的干部身份,容易丧失群众基础,难以开展工作。学生干部还要有持续学习的意识,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持续学习提升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学生干部还应该具备大局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立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延伸,是一个个信息员,一个个学校安全稳定学习生活环境的守护者。
学生干部的能力要求往往与其工作目标、工作身份相联系。在思想引领方面学生干部必然是优秀代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业发展方面,必然是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评奖评优的常客;在综合能力方面也是非常突出,尤其是在综合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文体才艺方面。目前多数院校都制定了学生学业成绩评奖评优的量化标准,但在学生干部工作成效方面量化标准的建立还很少,这主要是学生干部工作中有一部分很难量化,二来学生干部的工作种类太过繁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难做到过程考核,这也就为及时有效的绩效反馈增加难度。培养学生干部要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培养过程中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式,很难做到全程观察考核和及时绩效反馈。建立可量化的全程考核绩效反馈机制,是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辅助工具。
学生干部有共同的能力要求,但学生干部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其本身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在团学内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也对学生干部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日常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既要有思想引领、与专业相结合的共性培训。思想引领要两学一做不松懈,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学习领悟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习主席给央美教授回信、习主席看望文艺社科委员讲话,为学校学生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伟大作品。也要有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特性培训。共性的培训要以专业学术为出发点,结合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大局意识,本位意识,以及学生干部综合事务处理能力。不同的活动的开展往往以不同部门为主体,主体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培养要注重长期性,学生干部的培养更加要注重长期性,切不可急功近利,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者的稳定性,辅导员工作流动性较大,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具有一定影响。学生干部的培养还要以活动为载体,与学术课程结合,注入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