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配多 张 进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 230088)
安徽位于长江下游、淮河中游,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安徽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从大禹治水于涂山、春秋时期孙叔敖建芍陂于寿春,至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蜿蜒千里的江河堤防,星罗棋布的水库和闸坝等水利工程,记载着江淮儿女兴修水利的光辉历程。目前安徽省有水库5826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17座,总库容169.11亿立方米。此外,安徽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3.45万千米,水闸1.59万座;万亩以上灌区498处;固定机电排灌站2.06万处。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也逐步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或景区。截至2017年年底,安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达42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三。
安徽水利工程旅游资源除具有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共性特点,如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外,还有着发展水利旅游的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位于淮河之畔的寿县安丰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称芍陂,史载由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所建,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效益,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着“江南都江堰”之称的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此外,修建于公元前622年的霍邱水门塘(古称大业陂)、西汉初期修建的舒城七门堰、唐朝修建的宣城佟公坝、长江中下游的万春圩等工程,都在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横跨豫皖两省,灌溉面积1198万亩,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闻名。新时期治淮标志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长77.51千米,涉及河南、安徽两省四县,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千米,以形态各异的大型水闸、世界最长的大坝和平湖碧水,构成一幅展现当代治淮成就的壮观画卷。全省各地修建的各种造型的水工建筑物,如坝、闸、桥、涵、水力发电厂或泵站,以及水利枢纽的各种设施,以其优美、独特的建筑形式吸引着众多游客。
安徽皖南山区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古今水利工程与黄山、九华山、新安江等名山大川及徽派文化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安徽大别山地区是红色革命老区,拥有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花凉亭、白莲崖等七座大型水库,气势非凡,风景独特,世所罕见。同时上述地区交通便利、生态优良、空气清新,尤其适合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康体养生胜地。
安徽从2001年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从2012年开始省级水利风景区考评,从实践成效上看,开发水利工程旅游资源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在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水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传承弘扬水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也存在制约景区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部分景区管理单位没有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部署在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落地见效,对发展水利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地域上,全省16个市目前仍有3个市没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类型上,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较少。
有的景区旅游规划编制滞后,没有严格做到规划先行。部分市县还没有完成区域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相当一部分景区规划有明显不足和缺陷。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在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中较为普遍。
各级政府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缺乏经费支持,各景区单位投融资渠道不畅,限制了景区的发展。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管理一体化,责任不清、机制不活,景区运营管理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途径,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要正确认识水利旅游的特殊性,根据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特点,作出相应的符合资源特点的规划。首先,在确保水工程设施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考虑旅游功能的发挥。其次,在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中,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维护河湖健康,深度挖掘水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另外,还要加强景区规划与当地相邻规划和高层规划的衔接,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密切结合起来。
各地水利部门要积极向财政争取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经费,争取对景区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等给予一定的奖补。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多方面拓宽资金来源,逐步消除由于景区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等原因造成的市场资金介入不足的问题。对经营性的景区旅游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通过采取多元化市场投入进行旅游开发,把与景区发展相关联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有机地构成旅游产业链,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激发市场主体和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者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快完善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提升旅游者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满足不同需求游客的需要。要优化水利旅游产品设计,重点围绕“水”做文章,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如建设专门的水文化展示馆、抗洪纪念碑和雕塑、自然灾害教育馆,或利用水工模型景观、节水灌溉设施、耐旱节水植物、污水处理科普系统等进行水科普宣传教育。还可以用水利博物馆和水文化广场等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艺术手法,充分展示水利工程独特魅力,为水利工程旅游资源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目前安徽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大多是多元管理,水利风景区受制于“多头领导”,必须探索、创新有利于旅游开展的管理体制。可借鉴省内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一个行政级别高于各管理主体的水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好旅游部门、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界定景区建设范围和保护范围,妥善解决景区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推进景区健康发展。景区管理单位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规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队伍管理,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完善景区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景区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根据水利工程资源的特点,科学制定景区规划,因地制宜,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治水方针,遵守水利风景区开发的原则,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水利风景区创新发展,使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实现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