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兴 孙 丽 温海燕 周 芸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 214000 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局 214000 无锡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处 214000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 213000)
滨湖区是江苏省无锡市建设太湖新城的重点区域和建设山水城、生态城的标志性板块,境内水系纵横,湖泊河网星罗密布,水面率达59%,全省15条太湖主要入湖河道中有2条在滨湖区境内,是治太保源的最前沿阵地。生态环境是滨湖的立区之本,滨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为指引,努力打造成为生态优越的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战场,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勇立时代潮头,谱写新的乐章。
经过近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区河道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国省考断面达标率、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优Ⅲ比例、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等水质指标虽然位居全市前列,但部分监测指标时好时坏,个别河道黑臭现象还有反复,部分监测点总磷浓度没有实现控制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水的比例还不够高。2018年全区Ⅲ类以上水比例为34%,距离2020年70%的Ⅲ类水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10条水环境整治河道优Ⅲ类水为60%,亟需打好水质提升持久战;二是劣水的消除还不够快。2018年全区尚有劣Ⅴ类水40个,占比16%,按照2020年底全区范围内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亟需打好消劣歼灭战。
滨湖区控源截污工作开展了近10年,但前期受经费和标准制约,推进不够快、质量不够高,基本都停留在井盖错盖、标识编号错误等一般性问题上,管道私接、乱接、渗漏、错口、变形、脱节等隐性缺陷未能全面摸清,雨污混排的“病灶”未能根治,导致治反复,反复治,不能治本。
随着全区“散乱污”企业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水体污染事件逐渐减少。但水体污染风险依然较高,市政污水管网液面高位保持、部分提升泵站运行不正常、支线末端管道污水溢流,工业园区地面初期雨水污染、不法企业污水偷排、鱼塘清池翻水、绿化养护、化肥使用等因素造成河道水质下降甚至突发性重度污染。
近几年,滨湖区在治水工作上不遗余力,但有的板块以面上工作和治标为主,追求短期效应,没有从控源截污、水体自净等治本之策上找出路;有的依靠自然条件不愿投入,工程欠账较多,水质提升率、河道整治率、水体消劣率较低;有的整治工程统筹组织不力,前期方案手续迟迟不能办结,工程进度一拖再拖,都为后续的长效管理带来诸多隐患和问题。
由于受太湖、蠡湖全线关闸挡污、丘陵山区自然阻隔以及河网水系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影响,断头浜、明暗河现象突出,水体流动性不强。建城区河道蓝线、红线范围被挤占,部分治水工程无预留空间,导致无法实施到位,治水成本大大增加。梁溪河沿线河埒、荣巷、蠡园、蠡湖4个街道多数箱涵短则百米,长则几千米,造成水面率锐减、河道生态破坏、入河排口无法核查、水体溶氧大幅下降,水体自净功能弱化。
政府层面虽然设立了“河长”,但全民参与治水的途径渠道较少,大部分群众尚未真正从旁观者、留意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义务监督者。特别是在城中村地区,一些河道周边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河道内洗拖把、涮脏物、抛垃圾已见怪不怪;一些老新村、新小区的物业和住户对雨污分流施工不支持、不配合,阳台雨水管私接洗衣机和厨房污水现象还大量存在;一些沿街餐饮店的泔水、洗菜、洗碗水偷倒雨水井的情况还时常发生。
2017年滨湖区打造了“河长制管理1.0版”,实现了全域河长制管理体系全覆盖。2018年以黑臭河道专项整治为突破口,打造了“河长制管理2.0版”。2019年滨湖充分认识到治水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做好迎大战打硬仗的准备,进一步从战略层面出发,全面打造“河长制管理3.0版”,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这个主旋律,确保河道整治任务精细,措施精准,成效精确。
深化排水达标区建设,基本完成434个排水区块的复查整改和验收评估工作,推进重点疑难区域排水区块“四位一体”雨污水管网检测,对雨污混排、私接、错接等问题全面整改。针对梁溪河周边两侧箱涵、暗河进行综合治理,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启动胡埭、马山两家污水厂提标改造;完成4家化工企业整治、2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任务;严格畜禽禁养区管理,防止复养回潮,强化水产养殖业污染管控,杜绝养殖业废水直排入河。积极推进太湖沿岸3千米范围内的水产养殖整治的长效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进化肥、农药施用减量。
一是强化督查巩固成果。结合每季度开展的飞行督查情况,针对“散乱污”企业、河湖“三乱”、企业偷排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督查回头看,加快关停并转和整改工作,杜绝各类乱象“死灰复燃”。二是加强联合执法力度。由区河长办牵头,区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滨湖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排污处罚力度,遏制各类污染入河行为,彻底杜绝乱排偷排现象。三是规范涉水工程施工。对清淤淤泥和建筑泥浆的生产、运输、堆放、处置加强全过程监管,按照市、区两级要求,责任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督查,建立完善工作台账,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一是打造“专家团”。在全区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以高校、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聘请治水领域的专家,在重大治水项目会商、河湖整治规划、治水新技术论证等方面打造“智库”,为滨湖治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企业库”。在滨湖区治水企业中遴选出一批资质高、专业强、人员优、信誉好、资金足的优秀企业,建立“滨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企业库”,便于板块择优选择施工单位,也有利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统筹和管控;三是开发“信息台”。开发建成滨湖区河长办、治水办工作信息化平台,全力打造治水智慧“大脑”,提升治水工作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按照“四级体系全贯通、四大片区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在无锡市区大河网水系框架下,因地制宜调整水系布局,推进实施清水活水工程。胡埭片区、雪浪片区要实施好河道新开工程,改善区域因建设开发造成的滞水现象;梁溪河片区要做好小流域水系沟通工程,为水质改善创造条件。积极实施箱涵整治,特别是对河埒和荣巷片区的重点区块要集中攻坚,可采用机器人CCTV式检测,按照分批推进的方式,逐段摸排,通过封堵、改线等方式,杜绝污水入河。加大箱涵清淤力度,消除河道内源污染。有条件的可设置检修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定期组织箱涵维修与整治工作。
一是压实“河长制”。抓住“河长”这个治水工作的“关键少数”深化河长制管理,按照 “四个主”的履职要求,推动河长靠前指挥,逐级传导压力,为河湖治理定调把关。二是筹划“大论坛”,依托滨湖区河长制发祥地,筹划滨湖区第一届治水论坛,创新拓展河长制工作内涵及对外影响力,倒逼全区治水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成立“志愿队”。将河长制日常管理工作重心下移,以机关退休人员、居民组长、热心群众等各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河长制义务志愿者队伍,全区共7支队伍,对河容岸貌开展网格化、包干制长效管理,确保管理无盲区、无死角,营造全社区关心、支持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要把治水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进一步强化“河长制”责任担当,以水质消劣工程为抓手,坚持标本兼治和系统治理,坚持大河道“主动脉”和小河浜“毛细血管”协同治理,坚持机制创新和长效管理,持续改善和提升河道水质,恢复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