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东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目标,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及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之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将现代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1]。《运动生理学》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为科学运动理念推广及改善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服务的基础学科。但这门课程的内容繁多、抽象,知识点比较分散,专业名词、术语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多门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交叉等特点,导致“缺席的在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学生的“物质身体”虽进入课堂,但“精神身体”则是缺席的[2]。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不在场”、“游离”、甚至“倦怠”等现象远比想象严重,教学效果不理想[3]。学者们对《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的构建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及实践,但收效甚微。本文采用翻转课堂对《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对该课程教学的理论价值,为高校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服务。
翻转课堂概念始于1990年代,但真正落实于教育界却是在21世纪以后。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教师Sams和Bergmann采用自己制作的录像,为不能正常上课的学生课堂外补习功课,让缺课学生自行上网观看录像,一般学生也上网观看加强学习,效果颇佳,因此开始推广到正规课程。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教学阶段,是一种“课前学、课中做”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内容量身定做、学习场域突破课堂、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以及学习方式灵活多变等特征,有望改变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状况。
应用型人才是介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之间,既要求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同时要求具有运用高深学问解决社会问题能力[4]。因此,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到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应该紧紧围绕实践性原则,对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进行优化。《运动生理学》是继《运动解剖学》之后,体育院校多个专业(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等)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之一。从高校转型发展趋势看,运动生理学已从过去相对单一的基础理论向应用基础课程方向转变,在指导竞技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及大众科学健身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课时大量减少(由原来的100多学时逐渐缩减到56-86学时不等,不同学校学时不同),教学内容却增加近一倍,学科特点决定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导致学习困难、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达不到预定目标。《运动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大部分现象、理论都是从观察、实验中获得,但课堂教学中常常淡化体育实践,把运动生理学当成人体生理学来对待,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目前,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及个性化需求。
2.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沟通限于单向,学生缺少自主活动,限制学生的探究、创新、质疑能力发展。
3.教师在台上长时间讲授知识,内容繁多,过多理论,易造成学生认知负荷过重,失去学习兴趣及动力,影响学习效果。
4.学习场域只限于课堂空间。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着教学效果提升,限制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5]。
以“注重实践,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者,老师为教学的指导者、设计者,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知识,课堂将转变成知识内化场域,老师主要工作是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答疑等,使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觉得学到知识有用、能用、会用。提前设计教学思路和预习计划发到微信群,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
1.课前——知识传递过程
教师:备教学大纲、教材,制作课程录像,上传网络平台。
学生:认真观看课程录像,网上讨论,整理、归纳问题。
2.课中——知识内化过程
教师:导入,预习检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性化指导,归纳总结。
学生:提出问题,分组研论、解答,师生点评。
3.课后——知识拓展过程
教师: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处理学生反馈问题。
学生:消化吸收,知识拓展提升,学习效果测平,互评交流学习心得,课后反思。
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翻转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在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翻转后教师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展开。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设计上课前、上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明确教师与学生在三个环节中的任务分工。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是一种“课前学,课中做”的教学模式。
为解决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等问题,教学设计中突出以运动实践为中心调整教学内容,在适当缩减课时总量基础上,提高实验课比例,同时优化理论授课内容。例如与运动训练、健身锻炼紧密联系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章节,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各模块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延伸、实践和补充,在已有实验仪器设备基础上,将一部分实验转移到运动现场测试,通过与技术课程的结合,直接体现实践性。例如通过最简单的心率(HR)测量,评价一堂技术训练课的运动负荷[4]。
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的支撑,教学资源也更加趋向数字化。教学环境为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场域,而教学资源成为有利的教学武器,它是教学开展和教学成功的基础。开发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微视频、讲义、电子文献、实验演示等,其中微视频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运动生理学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注重把知识掌握演变成知识综合运用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