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灵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
体,是汉语语法学界比较关注的语法范畴之一。按照戴耀晶(1997)的观点,体可以分为“完整体”和“未完整体”两类。完整体是从外部观察情状而没有必要区分情状的内在结构。未完整体是从内部观察情状,把情状分为不同的部分和样态。完整体包括现实体、经历体、短时体。未完整体包括持续体、起始体和继续体。
经历体作为完整体的一种,是指在过去的时间里曾经发生的某一事件或某一动作。其特点是历时性,即相对于某个参照时间而言,句子所要表述的事件是参照时间之前发生并与参照时间相脱离的事件。离石位于山西省西侧,吕梁山脉中段,位置偏僻,方言则归属于晋语吕梁片的汾州小片,有其独特的经历体表达方式。
“过”置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后面可接宾语,位于句中或句末。
①我迟儿前天刚看过这部电影,挺好看的。
③[niɛ312]她小时候瘦过,现在胖下起来唡。
以上例子中,用具体的时间词语“迟儿前天”“去年”“小时候”表示距离说话时间较远的动作。
①我记得才刚刚才走过这条路,是不是迷路唡。
②孩儿两点的时候才睡过觉,现在死下也睡不着。
③我一上午拉儿哪儿也没拉没有去过。
上面例子中,用具体的时间词语“才刚”“两点的时候”“一上午”表示距离说话时间较近的动作。
“过”也可以不与确定的时间结构同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我吃过一回,不拉的不怎么样。
②我妈妈早擦过唡,还擦甚什么了!
③学校没拉没有和我们说过,我们怎么能晓得知道了。
以上例子并没有确定的时间词语,但句子同样合格。
可见,“过”用于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且不限于近过去还是远过去,也不限时间词语。否定表达也同样适用。
“来”或“来该”置于动词或动宾短语之后,只能位于句末。
①你这脸上的伤是怎嘛怎么来/来该?
②我妈妈还没拉没有吃饭来/来该。
③你今儿到超市买甚什么来/来该?
④[niɛ312]你姐姐叫甚什么来/来该?
这里,“来”和“来该”可以互用,意义不变。从时间上考虑,“来/来该”所表示的动作都是在距离参照时间很近的时间段内发生的。有的虽然没有表明具体时间,但在说话者心中,该事件的发生是很近的。在例①中“你这脸上的伤是怎么来/来该?”看似没有说明事件发生时间,但其实说话者看到脸上有伤,就已经默认为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例②中“我妈妈还没拉吃饭来/来该。”同样也是说话者默认“妈妈没有吃饭”这件事是最近发生的,而不可能是以前没吃饭。例③中“你今儿到超市买甚来/来该?”当然也可以说“你夜里昨天/迟儿前天到超市买甚来/来该?”,这样似乎觉得时间有点远,但其实不然,说话者的关注点在“买什么东西”,究竟是“今天”、“昨天”还是“前天”买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说话者都会默认为是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例④中,没有出现时间词语,可以理解为之前知道你姐姐的名字,现在一下子想不起来了。那这个“之前”是多久呢?可能很远,也可能很近。但说话者觉得就在自己的脑子里,会自动默认为近过去。
由此可以推测,离石话的经历体助词“来/来该”主要用来表示近过去,不限时间词语,否定和疑问同样适用。
“过”和“来/来该”虽然都是离石话中常用的经历体助词表达,但两者的使用是有区别的。
“来/来该”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经历体用法,表示过去有过这一动作或这一事件,而“过”则包含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A:你去过拉儿哪儿? ②A:你去拉儿哪儿来/来该?
B:我去过泰山。 B:我去泰山来/来该。
在例①中,说话者知道听话者去过很多地方,因而想要知道去过哪些地方,而“泰山”是曾经去过的所有地方中的一个地方,而且很有可能去过几次。在例②中,说话者并不知道听话者曾经是否去过很多地方,只是单纯地想要知道最近这一次去了哪里,而“去泰山”正是最近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
再看下面的例句:
①我跳过舞。
②我跳舞来/来该。
在例①中,“我跳过舞”有一个隐含的意义,就是我曾经学过跳舞或者我跳过很多次舞。在例②中,“我跳舞来/来该”则只是指明了最近有这一动作或行为,但是否学过跳舞,是否跳了很多次并不知道,也不关注。
我们可以发现,用“过”这一经历体助词不仅表示在过去的时间里发生了某一动作,而且该动作有一种“重复性”,这与Inoue所持的观点一致,而“来/来该”则没有“重复性”这一用法。同样是经历体助词,表达曾经发生的事情,却有不同的意义。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推测有三个原因,
一是与“来”作结果趋向补语有关。看下面的例句:
①快吃饭来。
②你擦给我拿个碗来。
③坐在兀的儿那里做甚了?快洗锅来!
这里的“来”表示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位移,有目的义,做结果趋向补语,动作和行为是还未发生的事情,同样位于动词或动宾短语后,位于句末,但不同于做经历体“来”的意义。
二是“来”做程度补语,位于形容词之后。看下面的例句:
①你看这根个孩儿瘦得来,平时吃甚什么了。
②厨房熏得来,里进也里进不个去。
③这家孩儿俊得来!
这里的“来”相当于普通话的“很”,即“瘦的很”“熏得很”“俊得很”,做程度补语。
三是“来”还有一种类似语气词的成分。例如:
②这部电视剧你以前看过来么?
③我的电脑你今上午用过来么?
这里的“吃过来”“看过来”“用过来”并不是“V+过来”(趋向补语)的用法,而表示“V过+来”。“V过”表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来”则虚化成为语气词成分。之所以说“来”是语气词,我们推测理由有三:
一是“来”读轻声;
二是它大都位于疑问句句末,肯定句和否定句几乎没有;
三是与两个经历体助词“过”和“来”合用有关。在以上例句中,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是“过”的语法意义所具有的,即具有“重复性”,而这一意义并非“来”所具有。同时“来”又处于句末,其语法意义容易松动。那么在前者强语法意义的冲击下,“来”就虚化为语气词,与“么”搭配使用,共同补足语气。
除了离石话,阳泉话中也存在该现象,比如:“这糖甜的来来”前一个“来”是程度补语,后一个“来”则是语气词。
以上三种“来”的用法中,除做程度补语时,“来”不能与“来该”互用,其余两种均可。在“来”同时兼有经历体助词、结果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和语气词四种成分的情况下,为了平衡功能,其作为经历体助词的用法相比“过”就会有所限制。
根据Inoue对日语经历体的研究,他概括出各国语言的经历体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动作、事件或状态在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时点已经实现,而且这些动作、事件或状态是可以重复的。
(二)尽管出现一个确定的时间结构并不意味着事件具有唯一性,但是经历体往往不与之同现。
(三)经历体经常出现在非肯定的语境中,如问句或否定句,这反映了可重复性事件的不定性。
与离石话的经历体助词对比研究就可以发现,并不是完全符合的。
根据上面的研究,离石话中的经历体助词“过”所表达的动作行为是具有“重复性”的,可以与确定的时间结构同现,也可以不同现,在肯定句及非肯定的否定句和疑问句中都适用。而“来/来该”则并不具有“重复性”。此外,“来”还具有结果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和语气词的成分用法,那就使得作为经历体的语法意义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