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 刘思琪
(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大大减弱,信息交互与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传统笔译教材仍然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入门,其经典案例分析仍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翻译思维的启蒙。但由于其编写和出版时间以及纸张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信息量以及知识更新速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其所能够涉及到的文本类型以及所提供的相关背景信息极为有限。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进行笔译的信息,其量之大、涉及知识范围之广、相关文本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使传统笔译教材显得力不从心。而从另一方面看,云计算和大数据支撑下的语料库应用却越来越广泛,这很好地打破了传统笔译教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高校笔译人才培养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既发挥传统笔译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笔译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笔译客户对译者的要求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是交稿时间要求。而现在,在互联网背景下,笔译工作的硬件条件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优越:想查什么信息,网上搜索即可;如果经常翻译某个领域的文本,译者可建一个自己的数据库,大大提高笔译效率;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或数据传输,通过聊天软件或电子邮箱发送即可;甚至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一些笔译工作。这使客户对笔译工作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包括对文本背景信息的把握、语言的质量、表达的专业性、交稿的及时性、大型项目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高校笔译人才培养也应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笔译人才。
虽然互联网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但通过网上浏览“双一流”高校以及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笔译专业(或方向)培养方案,其仍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为主,很少提及对互联网的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虽然有利于启蒙学生的笔译思维,打下基础,但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滞后,不能切实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有效结合,无法很好地做到应用型笔译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需求在笔译工作的文本类型、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上一节所述,网上浏览“双一流”高校以及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笔译专业(或方向)培养方案,其所涉及的文本类型和专业领域较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笔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用人单位岗位二次培训成为必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变相延长了人才培养时间,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难以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
鉴于互联网发展日益迅速,应用日益广泛,高校笔译人才培养应顺应这一趋势,切实做到从应用型出发。高校作为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基地,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笔译教学模式和传统笔译教材,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互联网。高校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对市场和行业现状有所了解,并据此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传统和经典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则事关学生未来在该行业的生存。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增加与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文本类型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笔译技巧、语料库建设等,并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若校内师资无法满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寻找校外资源,例如,网络课程、网络访谈等,使教学适度贴近市场,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校培养应用型笔译人才,留作业、上实践课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环节,但往往难以控制,流于形式,效率不高,有悖初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不确定这些实践是否与未来其从业的实践直接相关。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可尝试利用好互联网,与市场建立直接联系,使实践的实用性凸显。高校可以组建翻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承接笔译项目,适当地将学生与市场直接对接,使学生通过互联网面对真实的市场,激励其不断有针对性地学习。高校亦可建立实习基地,通过互联网,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外时间为实习单位完成笔译工作,使学生足不出校园即可直接接触市场。高校还可利用互联网,定期安排学生与客户、实习单位在线交流,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甚至校企共建共享语料库、定向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并非丢弃传统和经典,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