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海 岳 阳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3)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部分没有良好的开展方式也缺乏实践开展的主题,导致学生无法获取足够的社会知识,不能使思政学科所学与实际相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红色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入给高校思政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优势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工作的融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政学习质量,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效率的目的。本文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给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以期能够助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化。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中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创造的极具民族特点以及时代特征的具有先进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本身是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统一。在物质层面,红色文化表现为各种战争遗址以及革命历史的遗存如各种纪念馆、纪念碑、革命文献以及革命小说等。而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我国的革命理论。革命先烈的事迹以及革命精神等方面。红色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坚定的民族信仰,包含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于奋斗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脱节以及教学目标不明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过程中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而红色文化本身的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的爱国爱民、无私奉献以及艰苦奋斗等思想都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引导,并提高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践行效果。
传统思政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理论性较强,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弱化思政教学开展成效。而红色文化的融入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界,丰富思政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理论元素以及实践资源,各类纪念馆、纪念地、红色歌曲以及红色诗歌等元素给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环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也利于学生红色精神的培养。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校园文化进行依托来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往往被忽视。在红色文化的融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元素来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积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各种校园相关活动。例如,校园内可以经常举办唱红歌以及红色诗朗诵等活动,也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征文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其次,要积极构建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以及在学校橱窗、宣传栏内展示宣传资料来提升校园整体的红色内涵,保证学生能随时接触到红色文化,提升教育效果。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及融入社会的良好方式,在高校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参观,让学生了解到先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拜访革命先辈,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先辈们的红色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加强思政教育效果。
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来说,其方式有很多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对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灵活运用。例如,为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深度,可以利用课内实践中的探讨、辩论以及演讲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加深思考。而要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了解视域,教师可以与一些纪念馆进行沟通,与其合作进行红色教育基地的构建,保证学生能够有效的拓宽视界。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要做好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进行融合的工作。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来提升二者的结合程度,进而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思政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