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秀熠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进入新时代,中国农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粮食持续增产丰收,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并非一帆风顺。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1]。进入新时代,合理稳定的粮食结构及生产能力、先进的粮食运储设施和技术、逐步完善的粮食安全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此外,持续上升的粮食创新能力震惊世界。2018年1月,中科院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高产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种“科辐粳9号”,有力提升了我国大米的竞争力;同年6月,由袁隆平院士领队的中国海水稻研发团队实现了全球首例在热带沙漠成功种植水稻,全世界纷纷赞叹我国的“水稻奇迹”。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不仅逐渐端牢了自己的饭碗,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瞬息万变的国内情况、复杂微妙的国际关系等都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不少危机和挑战。就国内而言,影响粮食安全的突出因素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我国耕地、水资源质量数量连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危机重重。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对粮食生产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齐齐增长。表面看虽有助于粮食总量的稳定,但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增加储存难度,还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已形成一种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状态。受经济效益的影响,生产效率高成为现代粮农们的生产要求,因此,滥用化肥和农药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约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与印度的总和,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受阻。
就国外而言,近年来由于受国内需求多元化、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供给存在一定缺口,需依靠他国进口部分粮食用以填补空缺。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善于利用包括粮食在内的“贸易战”等手段控制他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深,我们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共同承担粮食生产的经济风险、合理调节粮食进出口比例、生产科技共享等新的挑战。
粮为农之根本。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兴农的首要前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只有粮食总量充足,品种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才能确保乡村开发有足够的续航能力。反过来,当乡村振兴进程顺利,粮食生产和各项指标在大环境的带动下符合国家标准和供需要求,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用好深化改革法宝,实施乡村振兴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党中央高度重视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粮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还强调,首先要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让粮农们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让老百姓们吃得放心。其次,要进一步做优做强都市生态农业,加强污染防治,大力建设绿色标准化可追溯的“菜篮子”,使更多的百姓共享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果。最后,要树牢和普及绿色发展理念,让人人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求利益、忽视农业良性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农业体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落实藏粮于地,首先要求我们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其次,要建立合理耕地轮作制度,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最后,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落实藏粮于技,要求我们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技术模式,还要大力发展重要农产品科技创新,把握粮食生产自主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