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维亚
(中共方城县委党校,河南 方城 473200)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和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养儿防老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难以实现,积极探索与当今社会经济现实相适应的养老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学习或工作而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由于日常生活照料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面临重重困难。空巢老人需要靠自己独立生活,买菜、做饭、洗衣等原本不算困难的事情,将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而凸显。若是遇到空巢家庭老人配偶一方去世,或是老人一方患病行动不便,空巢家庭老人生活将面临更大困难。另外,一些留守老人甚至需要帮着外出子女照顾孩子,这样就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相比较物质供养而言,农村养老危机更多的是精神赡养的缺位,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老人普遍处于缺乏关爱的状态,很可能陷入心理危机。孩子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主要来源,而一些家庭的子女也因为尊老爱老观念不浓及思想代沟缺少对老人必要的精神慰藉;同时空巢家庭因子女外出务工,迫于生活压力,很少写信或打电话与老人进行必要的语言和情感交流。这样就会使老人尤其是丧失配偶的老人无法感受天伦之乐。
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子女仍是养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养老经济负担逐渐加重。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相继长大、婚育,“四二一人口结构”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家庭形式。“已婚的两个独生子女是‘四二一人口结构’中负担最重的一方,他们既要抚育幼代,又要赡养上一代,包括双方的父母。”[1]过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子女在对老人的物质供养方面面临巨大困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改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社区养老照顾就是社区根据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必需的服务,让空巢老人维持基本的自顾能力。”[2]它体现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结合,能够有效弥补空巢家庭养老中存在的照顾不足的现状,具有就近就便的优点。只有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各行政村、组(社区)要加强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并组建老年协会。
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精神赡养的实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社会要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要从感恩教育”开始,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子女与老年人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外出务工上学子女应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父母言语交流,这也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
二是村委会可对孝顺老人的道德模范给予表彰和一定的奖励,以便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倡导人人要关注、关爱和关心老年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是村委会可以通过村办企业等形式筹集资金,为村里老龄人建立活动站,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老年人公寓,对其实行集体照料和护理,为老年人提供聊天、聚会等交流平台,组织老龄人参加集体健康娱乐活动,促进老龄人相互间的情感思想交流,消除精神孤寂落寞之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四是国家应该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为外出务工子女常回家看看提供时间保障和可能。外出上学子女与父母相距较远,无法满足老龄人儿孙饶膝的天伦之乐的精神幸福感,所以应探索灵活有效的带薪休假制度,从时间上保障子女常回家看看。
为有效减轻子女养老负担,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养老层次,国家应努力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要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建立严格的基金监督监管机制,确保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投资和发放都能安全有效。
二是扩大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确保社会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3]让“新农保”走市场化道路,让成熟的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养老业务,培养农民理财意识,拓宽养老收入渠道。
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探索集体给予补偿的方式,村委会可发展村办企业、以厂房租赁、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以及集体预留土地的转包等多种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对老人进行适当补贴。集体补贴将扩大保障基金筹资渠道,有效分散家庭养老风险,同时提高养老保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