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龙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二)历史解释的价值
1.历史解释的学习价值:对于高中生来讲,其主要目标是努力学习吸收文化知识和应试升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能力对于两个目标的实现是有着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的。通过对资料的广泛收集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并且提出相对客观、准确、合理的解释或说明,不断重复试验以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模式,对学习文化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面对试题时,出色的理解能力、良好的分析能力、独特的思考角度、清晰的答题思路都是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的必要因素。
2.历史解释的现实价值: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面对着垃圾信息的侵扰。能够准确良好地区分不实信息,对垃圾信息不盲从、不盲信。做到能够客观的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
(一)创新课堂模式,学生做课堂的主角。选取适合的章节从单纯的讲授向扮演、小剧场等形式的转变。尽可能地做到历史的还原,从细节要点到人物角色的选择扮演,使学生能够做到身临其境,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思考更多的“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讲大幅度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但并不等于教师的责任会减少。更好的把握课堂,做到隐于课堂却要做到居中引导流程,不抢戏、不停顿。
(二)鼓励且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尤其注重收集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渠道、不同角度的历史资料。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分析和筛选,能够讲清选择材料的理由,做到有层次、有条理的书面归纳和总结。教师应该注重选材难度和范围,要从课程标准和课本要求出发,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现有能力以及接受程度来确定相关选题,做到难度适当,鼓励学生不要浅尝辄止,同时提出时间上的要求,训练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材料寻找、分析、归纳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三)个体独立与小组模式并举。首先我们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强调资料分析、筛选、采集的独立性。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背景是不同的。形成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总结的能力对今后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且独立进行作业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能够更加快速深刻地形成记忆。其次,我们在提倡独立性、自主性培养的同时应该给予小组模式同样的重视。既要注重小组内分工后各成员作业的独立性,更要注重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和组内交流。正如前文所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不同思维进行的碰撞,既可以纠错,也可以补齐,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触更多不同的角度和认知方式。小组内讨论,收集资料交换分享,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内共同讨论后提出。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内的讨论也是同样目的。
(四)充分利用生活中关注度较高、话题度较高的、学生普遍关注或者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剧等影音材料。将教材和影音材料结合,要求学生结合史实找寻这些影音材料的中细节或者情节中不当之处或者可圈可点之处,要讲清楚是如何做的好或者不好。
(五)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1.首先要做到清晰掌握新课标的要求,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重难点,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铺垫历史基本知识。
2.做好示范。不仅仅资料收集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思考方式不同角度的示范和引导。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和成熟的局限性。示范不能认为足够细致就可以,同样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示范和引导不一定必须是要刻意进行,可以穿插于课程教学中,善于利用课后的思考题,或者结合课本以及学生的程度提出疑问,避免生硬植入以防过于枯燥乏味。
3.不要墨守成规,敢于不断改革自身的教学模式,善于和同事请教交流,和学生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反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