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治安水平已经逐渐趋于平稳,这与人民所期待的长治久安的国家和社会环境相吻合。在新时代的形势和背景中,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寻求新的方式和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防后备力量的规模和整体素质,需结合新时期的国防工作开展环境,按照国防力量的最佳发展方向和提升路径做好人民武装工作。对相应的管理方式和发展道路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充分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中的员工数量众多,以此为基础开展人民武装工作必定能在广泛的群众基础支持下,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际效果。
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十分频繁,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素。为了减少企业运营过程的成本和资源消耗,近年来,国有企业纷纷追求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对于内部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设定也逐渐趋于精简化。各类机构和部门的压缩也使得人民武装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很多企业中负责人民武装工作的部门不够明确,甚至已被完全撤销。
国有企业中的多数员工对于人民武装的具体开展方式和武装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不清楚。而随着推广工作的暂缓,武装工作就很容易淡出人们的视野。具体职责定位划分不够清晰明确也造成了实际开展推广工作时的效率较低。各类企业员工难以集中组织并完成训练,相关的武装工作开展经费也缺乏实际的应用之处。
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武装团队和其中的干部、成员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重要职责。在国防武装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直接决定了人民武装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人员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还有众多兼职和非正式的员工也参与其中,这就使得武装队伍中的人员分布结构出现较大的空缺和断层。另外,从事人民武装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也不具备专业的资质,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履历,难以保证人民武装工作的开展效果。
人民武装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需要依赖充足的资金投入。虽然国有企业对于人民武装工作相关事务的开展有一部分预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企业自身的内控体系和审计标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再加上人民武装工作的实际作用效果并不明显,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都减少甚至取消了这部分应有的预算,造成了武装工作开展的经费短缺或出现资金的断流,严重影响了武装工作的训练和开展。
合理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无疑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大幅度的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国有企业中,负责武装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并非身处国有企业的核心岗位。在收入和职务等级等方面都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相关岗位对于普通员工的吸引力就不高。再加上国有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就极易造成武装管理岗位的空悬,无形之中增加了人民武装工作组织、教育和训练的开展和推进难度。
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传统国有企业在遵循常规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人民武装工作的开展方式也习惯性的遵循陈旧的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动力远远不足。在人民武装工作的发展进程中又不善于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就导致国企武装创造性和发展速度都不够理想,相应的人民武装管理工作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有企业人民武装工作开展效果的同时,更应该从源头上对思想意识层面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形成对于人民武装工作的正确认识,并将国防后备力量的作用方式和意义进行深入理解,明确其在地方政府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开展过程的实际作用。使国有企业中的各阶层和全体员工都能深刻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发展武装力量的责任。此外,还应结合新时代和新形势对人民武装工作开展方式和管理办法的新要求和新标准,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武装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努力提升发展人民武装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应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以特色化的强军新模式做好国防基础建设工作,促进国防水平的发展。作为国防力量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基层工作形式,开展人民武装工作能够为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创造基层基础。国有企业更应该以身作则,从帮助国防力量提升的角度,结合自身各类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制定差异化的人民武装工作开展方式和发展办法。可通过建设人民武装部等形式在企业内部推进武装力量的发展,共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需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定位,建立好国有企业内部的国防武装工作推进办法和管理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并在完备的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支持下,积极探索高效先进的人民武装工作开展模式,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基层武装部的建设效果并提升其整体水平,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人民武装的建设和管理方式。企事业单位中的武装部管理部门更应该落实相应人员的组织和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武装部建设和发展工作的调研和讨论工作,并根据企业规模,人员构成和部门划分,紧密结合领导和干部职工的群体建议。群策群力,开展切实有效的组织保障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定期对武装保卫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行自我检查,讨论人民武装工作下一阶段的开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高素质的人民武装队伍和人员能够有效提升后备国防力量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是基层人民武装工作建设和发展成效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在规范和加强专职人员基层武装工作效果的基础上,需结合《兵役法》的要求和标准,在企业内部选拔并组织配齐人员武装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专项组织管理的培训教育活动,充分强化其专业素质,将人民武装工作逐步向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还可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人员,优先送到部队和人民武装部进行系统性的锻炼和学习。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到武装管理岗位轮岗轮值,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其国防意识并同时丰富人生阅历,强化工作责任感。
人民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为保障相应工作的经费开销处于合理范围,除了做好审计监督检查工作外,还应严格落实中央八项纪律规定,控制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有针对性地加大相应经费的投入量,并明确每笔经费的用途。使人民武装工作的经费实现透明化。
配置齐全,数量充足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能够为人民武装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特别是在民兵训练、大学生军训、防台防汛工作等过程中,需保证尽量配备齐全并重点关注武装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升进程。
国有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员工数量众多,开展人民武装工作任重而道远。武装工作效果的加强需日积月累,结合实践经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结合新形势和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追寻创新管理的思路,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基础支持。当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参与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来,在面临突发事件和威胁时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和可利用资源,将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明确自身责任,将人民武装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国防实力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