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熠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业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转变,这种转变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其发展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困扰,专业人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想要有效地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继续教育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就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与开发文化产品有关的产业,包括影视、动画、广告等。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当下,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种崛起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艺术创作不再是平面设计、静态创作,而是多维度的设计、动态的创作,这种转变对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是行业发展的保障,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基于专业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深入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要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设计教育作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而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数量也不断增多,而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接班人,各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专业特色办学。首先,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如,文科类型的艺术院校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理科院校应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设计技能的锻炼[1]。其次,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本校教育宗旨,打造专业特色,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长期以来,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局限于课堂和校内,学生难以走出校外,以至于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严峻就业形势。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创新性技能,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开展校企合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难以快速适应社会严峻的形势,重要原因就是其缺少社会经历,而开展校企合作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2]。因此,艺术院校要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寻找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上,同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创意意识、专业的设计能力和艺术素质。因此,艺术院校应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完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首先,为学生实现通识教育,除了素描、美术等基础课程外,还应增设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等课程,同时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其次,应该增加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选择相应的课程。此外,应该建立精品课程,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让学生获得各种学习资源,实践各种软件操作技能[3]。
教师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应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队伍。首先,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并倡导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尤其要对外引进艺术专业的设计专家,进而不断壮大教师队伍[4]。作为教师,更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认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及要求,有策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
综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基于这种人才需要,学校就必须立足现状,构建科学的教育模式。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革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