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全卫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第二中学,云南 香格里拉 674499)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由于某些原因,放弃做相关实验,可实际课堂效果及其考试成绩,往往不尽人意,这便告诉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手段,因为通过操作实验,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科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这些均符合新课改后教学目标。
初中生比较活泼,喜欢动手、互动的教学环节,相较于教师一字一句的讲解,仪器再简陋的实验都会生动许多,所以无论教学条件如何,教师一定要设计一些实验,实验中所出现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不同的现象互相碰撞,会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背后的真理,进而主动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之中。
其实很多实验现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历或看过,学生操作实验时可将自己生活经验正迁移到学习之中,而且因为熟悉,所以在实验,甚至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都不会焦虑担忧。就算某一现象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但通过实验,也可以在脑海中留下与之相关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知识点,便可利用生活经验或脑海印象,做到一点就通、一提就透,在记忆知识点时也可以利用经验、印象进行形象记忆,高效且牢固。
做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分步骤引导下,学生可以慢慢尝试操作,如果出现失误,教师只要耐心讲解,以鼓励代替训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一起攻克所有问题,当学生成功完成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成功,这样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成就感,培养其学习积极性。
学生必须要小心翼翼、认真踏实,才有可能完成整个实验,虽然初中物理课堂实验规模不大,而且较为基础,但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并且养成自己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这符合新课改对学生成长的要求。
千万不能颠倒实验操作与知识点学习的先后顺序,一定要做到实验在前,知识讲解在后,因为只有学生做了实验,对实验相关过程、实验相关现象有了大致了解后,才可能产生正迁移现象,才可以熟悉、理解、学习相关知识点,并进一步记忆相关知识点。
新课改要求中指出,课堂的主体要由老师转化为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实验操作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才会有探索的欲望,才会真正了解整个实验的所有步骤,才会对实验结果有所体会,毕竟参与者并非旁观者。
因为初中生之前并未接触物理,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规律,照顾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差异,可将复杂的实验拆分,一步一步分段完成,可将难的知识细化,一点一点分步传授,这样学生可以逐步攻破,在教师鼓励与表扬中获得学习成功的快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些实验对于教师而言很容易,但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出错,只要不发生危险,教师都不要轻易责怪学生,因为教师不经意的责备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相反,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一起找出问题,协助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多多表扬,这样才能塑造学生的成就感。
有些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知识仅能用于作业与考试,对日常生活毫无益处,所以对学习“死知识”毫无兴趣。尽管有些实验离日常生活较远,如“观察牛顿摆”、“右手螺旋定则模拟演示装置”,但仍有些实验可以贴近生活,如“感受大气压强”、“电路并联串联”,可以将这些实验设计得更加生活化,如:让学生拧紧自己的玻璃杯,然后让他们尝试拧开,必然会存在部分同学无法拧开的现象,这时就让他们用力拍拍瓶底,然后再度尝试打开瓶盖,同时让学生观察瓶盖部分是否发生变化。这个实验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经常被用到,属于生活小技能,能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手段,利用实验这一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发地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当然这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