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雅 刘晓玲 倪雪芝 李 楷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传统文化不仅是古老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我们更要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梦的不断发展,而青少年就是主力军,在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精髓,不仅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要意义。[1]
(一)加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是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思想是固原之本,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支撑,若忘了唐诗宋词,则失去精神支撑,文明也将遭遇断代。因此要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从青少年入手,在成长道路上树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要将青少年植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基础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如果本民族文化都不认同,就是千里之堤,终将溃于蚁穴。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正确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学习,是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需要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如果说青少年模糊了民族概念,那么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不能筑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责任。生而为人,一定是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是其精神家园,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青少年也常问这么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这些答案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上。[2]
(三)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学习,是推进文化自信的建设需要
百年前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现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与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有其独特的传承和创新,也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因此青少年会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见证者,更应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兴盛发展。
新时代有新征程,无论当下或未来,加强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是一项长远工程。因此笔者分别在本校和五华县田家炳开展问卷调查,回收206份。在调查中,大学生和高中生均集中在中间年级。在意识层面具有相对稳重的思想价值理解。
(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源的现状
在调查中,青少年在选择您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近九成的同学选择学校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还有36%的同学认为与朋友的交谈讨论也是重要来源;在回答您会何种传统文化类的特长的问题时,46%的数据表示不会,书法、乐器等形式的特长也还是有一定的数据;此外,有超过60%的同学听当地特色戏曲,其中会常听占14%。可见,在学习教育程度上,学校教育仍旧是学习的主流阵地,但相对显现的问题是不会去学习传统类的特长的人也近一半,笔者认为这与青年学生所成长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二)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
在回答您认为如今的学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情况可以打多少分(满分5分)中,被调查者选择呈正态分布;在回答您所在学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时,选择学校组织开展相关比赛竞赛和老师理论讲解有近八成。由此也反映出学校在对于加强此部分的学习教育上形式较为单一,不过学校对于此的学习教育还是受学生重视。
(三)青少年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
尽管近几年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但被调查学生问及阻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大多人认为想学习但不知如何去学;在问及自己价值观的确立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占比40%,其次是传统民间故事;在回答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原因中,认为过度重视考试和科学、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和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为主。此外在调查中,67%的大学生偏向于传统宣传模式,也有喜欢游戏类、短视频等新型模式,95%的高中生表示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其次是《国家宝藏》,此外以何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创新,选择影视和音乐各占三成,其次是游戏类。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少年愿意主动传播传统文化,但可能缺乏途径和指导,也希望传统文化与新方式融合,让传统更接近现代人的思想方式去学习传统文化。
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燃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能让青少年知中华文化来处,而且帮助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明未来去处。因此,在加强对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笔者认为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将传统文化纳入考试体系。一方面具有强制性,去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去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灵活方式,以发挥学生特长为主,去考核青少年的学习情况。
(二)家庭教育融入化。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不亚于学校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影响青年的成长。家长和教师同样担任“立德树人”之重任,在言传身教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将传统文化品质传授给孩子,让孩子懂得礼义廉耻、懂得忠、孝等文化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需要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3]
(三)加强学校对此的教育与活动。学校在学习生涯中,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学校应支持对人文教育,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加强青少年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不应局限于校园,还可以加强与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加强文化的传承,做到知行合一。
(四)充分运用新兴媒介。采用互联网+模式,能让青少年对此有新的动力,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且受访的学生对于新方式去宣传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接受和认同,例如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读诗成曲,传唱经典,引导青少年礼敬传统,亲近传统;再者根据《中青报》的调查,普遍的受访者认为游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容易拉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用新兴媒介的沟通与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便利化的特征,把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在学生可触及的网络平台上,用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播和培育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1]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未来的趋势。无论是青少年自身建设上,还是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中华传统文化一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尚不忘是炎黄子孙,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守护好中华传统文化,去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