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艳锋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组织力”立足组织体系建设的新视角,凸显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时代新内涵。
党的十九大后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制度赋予了新时代教学管理新内涵。如,2019年6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提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2019年10月教育针对课程建设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总体目标是“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制度文件出台,为教学工作落地践行指明了方向。其中具体的做法在文件中也有表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由此可见,组织力体现在教学工作的宏观、中观与微观不同层面,形成了在组织构架上的教育法治治理体系结构。围绕打造一流本科教学,追根溯源,“教学为了什么?教学干什么、怎么干?教务管什么、理什么?怎么管、怎么理?”在思想理论上指明了方向、布局了实践的路线图。
围绕教学管理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思想转变、流程再造、目标达成这些都需要基层组织机构通过组织体系建设,运用组织力建设相关理论指导来实现。因此,从教学管理的底层逻辑出发,发挥教学管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赋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的职能与作用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是由教学管理的新内涵、新特征所决定。
教学管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把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
教学管理过程要有斗争精神。教学管理中有不同的利益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教学管理者是居中协调教师、学生的合法化利益,合理化的诉求。因此,在管与理的过程中,要鉴别合法与非法;区分有理与无理;斗争要分清性质,要做到依法依规、有理、有利、有节。
教学管理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特征。教学管理具有行政职能与学术职能的双重性,新时代的教学管理,政治性、学术性特征增强,依法依规行政管理,教学学术标准、教学规范标准的尺度掌握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与行动上实现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创新,跟上时代步伐,领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教育各方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教学管理模式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组织体系法治化、规范化,精准对标。宏观顶层制度设计、中观运行机制完善、微观的执行力到位,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全链接方式。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具体体现在各环节建设与改革的组织建设与执行力上。
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力必须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政治站位、学习能力、执行力水平对教学管理工作尤其重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深度融合,在学习中增强斗争本领。要求在学习中增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工作中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
以“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为要素,加强组织力建设。新时代教学管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调了管理的法理性、学术性、服务性,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因而在实践中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在管理中,必须以政治性为内在统领,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教学管理思想,实现教学管理的传承与创新。坚持原则,不断丰富知识和能力,增强斗争本领。并在实践中以战斗力检验组织力成效。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与带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健全建强组织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以辩证思维聚力攻坚,是新时代基层组织一个鲜明特点。在建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把提升“组织力”作为关键挺在基层党建“最前沿”。坚持坚持以创新思维激发活力。在教学管理中,依托基层党支部,发挥“头雁”效应,促进“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通过党建与业务组织建设,深度融合,建强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形成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
夯实制度保障,确保组织保障力。构建公正、公平、合理的教学管理规则体系,推动教学管理高效、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教学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其中进一步加强教学学术组织的建设,健全以教学、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教学、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本科教学建设、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相关制度的发展完善,深化教学管理的法治化服务体系构建,落实好组织执行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随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不断提升,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完善,依法治教在教学管理中作用不断增强。体现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政治站位上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筑牢立德树人思想,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上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出并实施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突出加强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在贯彻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径中不断超越。
引领教学文化建设与发展。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是急需建设的领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体现在环境、资源、教学情境中构建起来的师生显现与潜在的教学与生活方式,形成共同认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果、文化品格。表现为以学为中心,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学生学习与身心发展,
在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力量的积极配合,抓教学、上质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提供不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当前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如何确立;课堂教学中,水课如何去水,金课如何打造,必须寻求教学文化重构。从构建教学生态环境、教学管理规范探究常规教学文化建设; 从日常教学行为引申到教学文化中的教学信念及教学风格,积极、适度、稳妥地推进传统教学文化的变革与转型。基层党组织和教学学术组织在教学文化的学术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指导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完备的教学组织体系构建,以制度、标准规范教学,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方面,汇聚教学合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依靠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主体、一个是学生主体。专业建设需要课程体系支撑、课程建设离不开课堂,因此从基础的课程改革着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都关系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改革中的坚守与超越的和谐共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教学改革与建设需要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需要回归学生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层党组织通过教学管理制订教学规范,各环节教学标准,并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完善能有效推动“课堂革命”。
助力教学研究与实施。基层党组织在教学管理中通过教学研究活动,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成功的教学、教学管理经验,发现规律,并努力把规律变成规范,用规范来守护质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改革等关键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揭示大学教师、教学效果和本科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学评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通过教学改革揭示课程建设质量。基层教学组织将党支部建设和基层教学组织深度融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活动中,以教学发展为核心,以相关主题为纽带,以教研项目为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沙龙、教学研讨会、教学工作坊等活动,促进教师间自由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