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婉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语言中语义的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除了解码词语本身的语义之外,人脑中第一接收的并不是词语中固有的词义,而是一种与之相关的概念,通过将这种概念进行分解,我们才能得到最终的语义。以运动动词为例,它们之所以在语义上会有千千万万种差异,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动词短语,那是因为词语内部的语义成分出现了语义上的合并,通过这种语义上的合并,某些概念被弱化了,被凸显的概念则成为最终的词义或短语意义。整个过程是人脑或思维与语言共同参与的,那么语义之间是如何合并的并且为什么有些动词可以与介词搭配而有些则不可以,这些都可以借用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和Bybee的语义泛性观得到解析。
作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的Talmy认为合并现象不仅会出现在个体单词中,还会以短语的方式出现。他将语义成分与动词的运动事件相联系,提出了图形、背景、运动、路径和方式等概念。图形作为运动事件的主体是以背景为参照物的,而运动则与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路径则指图形运动的方向或趋势。Talmy指出无论是哪种语言,在某一事件上的语义合并模式通常会将以上概念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进行合并。这种合并以动词类最为突出,不同概念之间的语义合并造成了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差别。
美国语言学家Bybee在语法化的扩展中提出了“语义泛性”这一概念[2]。她认为不同词语的词义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有的词义范围较宽,即缺乏比较具体的语义成分。比如go,leave等词,这类词的词项中并不包含比较详细的语义项,所以这类词的词义范畴比较宽,在语言环境中所受的限制较轻,它们可以与许多名词或代词充当的主语进行组合。而像run,jump等词,它们包含的语义成分比较具体详细,所以对于这类词来说,语言环境对它们的限制比较强,与之搭配的主语或者宾语范围就会缩小[3]。
以run和leave为例,通过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与Bybee的语义泛性观可以比较出二者在语义上的差异。
首先,run和leave两个词的运动是一致的,都是指物体从某个空间中出去,但是根据Talmy的理论,run的语义概念中包含着运动与方式的合并,而leave中则是将运动与路径这两个概念进行合并。所以run后面则需要加上表示方向或者路径的介词或介词短语,从而使得整个运动事件在语义上表达地更完整。而leave则在后面直接加上背景-宾语即可,因为其本身的语义范畴里含有路径这一概念。
同样,run与leave虽然处于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最终在人脑中呈现出的动态概念是近似的,但是由于run与leave两个词语在语义上的差别,最终的事件还是有差异的。因为run的词项比较具体,语义泛性比较低,所以与其搭配的主语的限制也比较多,这里具体指具有一定行动力的人或物,而leave的词项比较笼统,语义泛性较高,所以其在语言环境中受到的限制较少,所以与其搭配的词语选择会多一些。
语义泛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语义合并有联系的,因为词项具体或者泛化可以看做是语义合并的结果,运动动词中如果将运动和方式合并就相当于此词的词项变得具体了,而如果将运动与路径进行合并,则相当于词项被泛化了。
对于run与leave两词而言,通过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与语义泛性理论可将二者进行比较细致的语义分析,即run后面之所以可以与介词组成相关短语是因为其语义范畴中将运动与方式概念进行了合并,其语义泛性比较低,意义较leave而言是详细的,所以为了把语句的意义表达完整,run的后面可以接其他介词表示向哪个方向离开以及以何种方式离开的。对于leave而言,其语义范畴下的运动和路径概念被合并在一起,语义泛性比较高,即只表达了一个移动过程,并未指出是以哪种方式移动的,后面不需要与介词进行组合,直接加上宾语即可,表示一个物体离开了一个地方,并未凸显方式或者状态。
通过比较run与leave这两类运动动词在语义以及语法搭配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知道,就词语本身而言,它们除了自身的语义之外,语义之中还是可以拆分的,通过人的大脑的识解,语义之间的某些成分进行合并,有些是运动和状态合并,有些是运动和路径合并,有些是图形、运动和背景合并,比如box(把某物放入盒中),这些都与人脑中的概念有关,即与认知概念有联系。但是无论是语义的哪种合并,都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影响语言,语言表达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