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芳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
唢呐演奏,强吹时高亢嘹亮,而弱吹时又轻柔婉转,能够很好的表达演奏者丰富的情感,但是如果在演奏中常常出现音准问题,就会影响音乐作品的表达完整性,不能带给听众好的享受,造成这种音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可以分为客观、主观两种原因,需要演奏者着重注意和控制。
唢呐由哨片、气盘、铜芯、铜碗和木管五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对唢呐的音准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演奏者必须要根据个人的演奏习惯和气候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哨片,就是唢呐的发生器,对于音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通常使用麦秸秆或是芦苇制作,是扇形的形状用铜丝扎哨坐。而哨片的大小也要根据唢呐的大小来设计,例如,D调演奏,需要使用哨面长为1.3-1.4厘米,宽为0.7厘米的哨片。哨片偏小,那么音就会偏高,相反的,哨片如果较大那么音就会偏低。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哨片的软硬度,哨片如果过软就会把音吹得偏低,但是如果又找不到合适的哨片,那么可以适当的简短哨片的长度应急。木管,大部分使用老红木或是檀木制作,这种材料不会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音调非常柔和。铜芯,是将哨片和木管连接在一起的部分,上端较细下端较粗,是圆柱形,当气息通过了哨片传递出声波,再通过铜芯传递至木管时,气柱也会随之震动。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气柱长而粗时,振动的频率较慢音较为低沉,反之,振动频率较快并且音调较高。在铜芯与木管之间的连接是具有活动心得,演奏者要合理的利用铜芯,将其视作音调的调节器。铜碗,一般用铜制作,呈喇叭状,主要起到增大音量的作用,在演奏中,要尽可能的将铜碗固定住,以免在演奏的过程中铜碗上下晃动影响了音准。气牌,大部分用有机玻璃或是木头支撑,至今在2.5厘米-3厘米之间,也是圆形,一般将气牌放在铜心位置5毫米左右,可以有效的减轻演奏者的疲劳,同时也不会影响哨片的音调调节。
由于唢呐自身的乐器结构原因,唢呐就像一个音控,气息的运用以及含哨的程度、松紧等等变化都会造成气柱振动频率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音高。例如,第八孔音可以使用气拱的技巧进行演奏,这样吹出的音色比原本的音还要高小三度,由此可见,唢呐的音高居偶遇很强的伸缩性,也正因如此,唢呐的音准很难控制。但是利用听力来控制音准,是一个有效、简便的方法,因为演奏的构成实际上就是将乐谱上的音乐信号转递给大脑,让大脑提炼出音高、音值等信息,再通过乐器的演奏将这种声音表演出来。这个提取的过程,就是音符再现的过程,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让正确的音高在大脑皮质与听觉相对应的神经细胞相呼应,由此可见,这一痕迹的建立完全是要依靠听觉进行的。与此同时,唢呐演奏出来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听觉来判断演奏的声音是否准确,以便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处理,这个判断的过程几乎完全是依赖听力进行的,因此必须要有良好的听觉、一定的判断音准的能力,才能够利用听力来调整音色。在唢呐的演奏中,一般采取的是十二平均律的概念,在这一基础上又通过灵活的运用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的概念进行技巧演奏,演奏者可以采取视唱练耳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听觉的敏锐度。
从个体角度来说,口型和演奏的气息是对音准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所谓口型,就是指两唇的肌肉对哨片进行控制的方法以及形状,一般来说唢呐采取的口型有三种,即自然形、包唇形和鼓腮形,这三种口型各有各的特点,按时相比之下,还是自然口型更为常见。这种口型的演奏方法是上下口轮匝肌要紧贴于压疮,下唇方肌要像中部考虑,依靠唇部肌肉的内侧来控制哨片,在演奏低音时,三角肌要刻意的向中间聚拢,使得两唇从外观上来看有突起的感觉。在演奏高音时,三角肌就会朝反向外拉,腮肌向内收紧,从而加强唇部肌肉对于哨片的压力。而气息,一般在唢呐演奏过程中采取胸腹呼吸的方法,在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两侧的肋骨向外扩展,给下腹部带来一种压力,这时肺部能够容纳的气息达到了最大值。在吹气时,也要控制好胸腹部的力量,让小腹自然的用力,在演奏高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而小腹也要收紧,如果像叹气那样一下将气吐出,那么不论肺部储藏了多少气都会很快吹完。演奏者要学会将口型和气息配合起来使用,这是唢呐演奏的基本功。
总之,影响唢呐音准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演奏者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向进行分析,针对自己有问题的部分开展针对性的练习,持之以恒,对症下药,练好基本功,才能彻底解决音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