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声健,刘 珊
(湖南师范大学 a.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b.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教育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均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思想,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对标这些讲话精神,将会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学校艺术教育在新时代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使命,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的美育思想以及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集中在以下讲话与回信当中: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会上的讲话,等等。特别是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学校美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专门谈美育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在中国文联与作协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与回信精神,对照和审思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现状,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和美育思想对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学校艺术教育的育人目标定位与文化传承使命、构建统筹整合的艺术教育全面培养体系、改进完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形式与评价机制、强化学校艺术教师的育人使命担当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基于此,我们体会到,新时代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把握好、落实好以下六个基本点。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当然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还提出了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实现路径。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与美育工作的育人使命以及独特优势也有深入的论述。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他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4]在中国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他进一步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2]
对于学校美育,习近平总书记也有专门的论述,他的美育思想是与文艺思想相联系和相统一的,强调美育纯洁道德、滋养心灵的作用。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
学校艺术教育既是文艺工作的延伸与落实,也是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与途径,无论是文艺工作的使命还是学校美育的责任,无论是文艺的铸造灵魂优势还是学校美育的以美育人特质,最终都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这一实施载体。可以说,学校艺术教育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而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精神,对于学校艺术教育回归初心,坚守以美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极大的方向引领性作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各方面各学科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思考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学校艺术教育所培养的人与整个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达成育人目标的方式和路径可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方面,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功能。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艺术教育全过程,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通过艺术教育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艺术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因而我们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切实落实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当中。艺术教育目标的定位、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必须从育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施,切实扭转艺术教育中的功利化与技术化倾向。特别要注意的是,育人目标不只是体现在课程价值与教学理念等宏观层面的表述上,也不只是呈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书面目标上,关键要具体落实、落小、落细到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师生交往、艺术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使学校艺术教育的各方面各部分各环节都能见到最鲜活的人,真正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艺术的浸润与滋养。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4]在中国文联与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2]
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既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与本真追求,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势所在。正是因为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所以,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确保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切实扭转长期以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真正从教育教学内容层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华优秀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三个方面都必须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与内容选择的根本遵循和主要标准。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要更多地选择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的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艺术作品。
基于艺术教育的自身优势与特点,学校艺术教育尤其要唱响与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要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艺术活动,集中展示学生喜爱的爱国主义优秀艺术作品,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爱我中华”主题艺术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戏曲教育是新时代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方面。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5]在目前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开设戏曲课程的背景下,戏曲教育必须通过音乐、美术、综合艺术等艺术教育课程来实施,尤其是要把戏曲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范畴。要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学校演出,鼓励学生走进剧场。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学校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鼓励学校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学校艺术教育要具有艺术学科所特有的高雅气质、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这必须依托经典和精品,必须靠优秀艺术作品来打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创作和传播经典作品和艺术精品。他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他重点阐述了什么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劣质的文艺作品,强调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4]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定位进行精挑细选,精心编排。而学校艺术教育除了要实现育人目标之外,还承担着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责任,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施的艺术教育,一定是基于以美育人、传承经典的艺术教育。也正是基于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选择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经典艺术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更具有育人价值,最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首选和主打内容。
当然,学校艺术教育所选择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贴近学生现实艺术生活的各类优秀的、健康向上的作品,也都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新时代,艺术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使得各类艺术品种不断涌现和创新发展且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内容都应该纳入学校艺术教育的范畴,使艺术教育内容既保持经典性,又具有时尚性;既能保证高品位,又能做到接地气。
艺术教育还是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既要把本土经典艺术传播出去,也要把世界各国的艺术经典引入进来;既要重视中华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也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艺是最好的国际交流方式,在国际交流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4]
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艺术在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能以自身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同样,艺术教育也能够很好地搭建起中外文化交往的桥梁,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与载体。特别是通过包括各类国际艺术教育交流展示活动,能够打开一扇美丽中国的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所以,学校艺术教育有使命和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通过欣赏中国优秀艺术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让国外师生和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通过艺术教育推动中国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依然要充分吸收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艺术作品。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学校艺术教育还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艺术成果纳入艺术教育教学内容范畴,以此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他强调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是针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各学科、各环节提出的基本要求。各个学科不仅要服从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而且也必须构建学科自身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这就要求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以美育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部分、各环节,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要围绕育人目标来设计和构建。这就要求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要有全局意识和全人观念,要跳出学科视阈,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研究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真正站在育人的高度来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实施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有收获。随着劳动教育写进教育方针,学校艺术教育还要特别探索如何通过艺术课程与教学、课外校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艺术环节的建设等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学校艺术教育要真正助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育人目标,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学科育人目标,还必须按照国办《美育意见》要求精神,将艺术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跨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突破学科本位藩篱和狭隘视野,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这种渗透与融合包括几个层面,一是艺术学科内部的渗透融合,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艺术门类的渗透融合;二是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融合;三是艺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对接融合;四是学校艺术教育与家庭艺术教育、社会艺术环境、学生现实艺术生活的对接渗透。这就要求要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艺术课堂教学、课外艺术活动、校园艺术文化环境的育人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联、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文艺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因此,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2]这段话对于改进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完全也可以说:艺术色彩有多斑斓,艺术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有多斑斓;艺术情境有多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就应该有多丰富;艺术韵味有多淳厚,艺术学习环境的韵味就应该有多淳厚。这应该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学校艺术教育要真正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达到美美之教这一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必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审美需求,让学生对艺术教育充满期待和爱不释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如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便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切入点与奥秘所在。艺术教育要实现以美育人目标,就必须遵循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样应该如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生动活泼、活灵活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滋养人心。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带给人的审美享受、思想启迪、心灵震撼,而不能是用非艺术的方式来进行艺术的教育,不能是采用单项灌输、理性说教、被动接受的方式来掌握艺术知识技能。
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与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还必须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为学生搭建艺术展示平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确保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学校艺术教育与学生艺术生活相对接;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艺术场地资源,将学校艺术课堂与社会艺术环境相对接;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改进艺术教育教学方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评方式,完善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意味着,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为己任,而提高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又是艺术教育的最直接目标,也是艺术教育评价的最主要依据和内容。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评价这根指挥棒出了问题,改进艺术教育教学,就必须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长期以来只关注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注重对育人功效进行评价的顽瘴痼疾。要切实强化艺术教育的育人目标,建立以提高学校艺术课程育人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凸显核心素养的学校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已开始实施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等都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考评方式,以真正发挥出艺术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育人作用。作为艺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态化的艺术教学评价要既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
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艺术教育要真正回归育人正轨,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目标,前提是艺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要拥有强烈的育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和人民教师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素质标准和殷切期望,可以说,这些标准和期望也就是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每一个艺术教师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追求。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会上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6]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对于教育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艺术教师还必须有自身的特殊要求,而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希望也是对包括艺术教师在内的所有学校美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学校艺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奋斗目标。
艺术教师从事的是育人育心的工作,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艺术教师则是人类灵魂的高级工程师。提高艺术教师职业素养,首先要自觉坚守教育信念和艺术理想,强化育人使命担当,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能够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能够温暖、鼓舞、启迪学生,能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艺术教师尤其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教学、从艺统一起来,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执着于教书育人。
总之,艺术教师不能定位和满足于传艺之师、授技之师,而应该成为育人之师、育美之师。这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前提条件。而提升学校艺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强化育人使命担当,以便有越来越多的艺术教师进入到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