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国产电影男性军人形象的演变

2019-01-15 09:43张丹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军人

张丹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70年岁月,国产电影以连续性上升的姿态走在创作的路上,近年来军旅题材的电影数量有所增长,其题材从抗战的艰苦岁月到和平年代的强军梦想都有涵盖,将不同时期的男性军人形象展示给大众,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国电影创作经历了从虚矫到写实,从单维度到全方位的演进历程。[1]国产军事题材影片经历了为政治服务、为艺术服务、为市场服务、为产业服务和为商业服务的五个阶段。

主旋律电影传播主流价值观,即传播主流国家话语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时代的主流,能正确反映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本质,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有利于提高群众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的作品,都可以说是体现了时代主旋律的作品。[2]作为主旋律作品之一的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同时具有记录时代、团结民族力量、呈现爱国情怀、坚定国家信念、引领主流价值观等的重要价值。影片中对典型男性军人形象的塑造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彰显了国家力量,激发了观众的民族情感。军人承载着国家使命,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具有特殊国家身份和一定地位的人。影片塑造的军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国家形象,说明军运与国运紧密相连。

在现代传媒中,男性气质作为一种传播表达符号,其意义在表达与建构社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充满男性气质的视听形象通常发挥着动员与组织社会精神力量的作用。[3]男性军人形象的阳刚、雄浑、智慧、勇敢、坚毅、气节、有担当等品质时刻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导向,维护着国家民族的集体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不同主流话语与文化空间的差异性,致使不同时期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军人形象。

一、1949-1966:“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时期中国电影的主导思想强调了为政治服务、突出政治宣传的作用。[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电影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为市民阶层服务”转向“为工农兵服务”。政府提出了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电影观众的成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兵成了观影主体,电影的表现和服务对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1949年到1966年是我国国产电影发展的“十七年”电影时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军事题材影片大爆发的时期。影片主要重点突出我国战争时期的军人形象,怀揣“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塑造人们心中的英雄楷模,带动观众的英雄情结。

信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6]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精神目标和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坚定信仰始终贯穿于“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脉络中。“十七年”电影塑造的男性军人形象是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的产物。军人,是时代的脊梁;军人的信仰,是中华民族的军魂。经典革命电影《董存瑞》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牺牲前的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台词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影片塑造了军人英雄董存瑞成长蜕变的形象:从幼稚到成熟,从初出茅庐的愣小子到突击爆破队长,从初到部队的迷茫到可歌可泣为党和国家牺牲的壮举,在观众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电影《平原游击队》由郭振清饰演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作为抗日传奇英雄的典型,对敌人松井说的那句“放下你的武器,中国的地面上决不能让你横行霸道!”振奋和鼓舞着无数中国观众。

《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等影片取材于百姓生活,且进行了艺术化、戏剧性的处理,将人物形象塑造为戏剧式传奇人物。他们来源于民间,自身被赋予的能力、胆识、思想、精神和信仰都远远高于普通民众,他们常常能够智勇双全、化险为夷、出奇制胜。电影在表达智慧和趣味的基础上,弘扬我国军人和百姓联合起来奋力抵抗和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凸显我国军人“为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在艰难岁月里克服重重困难,保持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与决心的崇高形象。

“十七年”电影中创作的军人形象普遍存在浪漫式的英雄美学刻画,在影片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英雄神话”形象的塑造。身材健硕、声音洪亮、浓眉大眼“脸谱”式的英雄们缺少了鲜明的人物个性,多部电影中的人物容易给观众造成混淆之感,个人情绪、欲望、情感、家庭等方面的弱化,让军人形象显现得过于“零缺点”,反而失去了应有的真实共鸣。

二、1978-1993:“舍小家为国家”的集体精神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产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建立起以启蒙和审美为主要特征的电影范式,即所谓的“新时期电影”范式。[7]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生活、心理和价值观等都与社会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精神意识将个人小家庭与祖国大家庭紧密相连。

1987年,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上针对渐渐升势的电影娱乐化发展倾向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要求。1980年末,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被正式命名为“主旋律电影”,标志性事件为1987年7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成立。[8]重大革命历史题材①影片中男性军人形象的塑造和展现,主要是为了弘扬时代精神,担负着展现民族风貌和传递国家使命的重任。同时,男性军人形象的创作在影片中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或情感,典型人物突破平面化逐渐走向立体丰富,弱化神勇无敌的英雄传奇色彩向尝试探索人性本身的回归。如电影《道是无情胜有情》由朱时茂饰演的连长袁翰,因训练连里战士们的军事素质而放弃回家探望病危的双胞胎女儿。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由吕晓禾饰演的梁三喜连长,因新指导员赵蒙生不能融入基层连队的集体生活而一再推迟已经批下来的探亲假,期间因云南前线战事部队开拔而不能休假,影片最后,梁三喜为了掩护赵蒙生而壮烈牺牲,上衣口袋里一张带血的620元签账单震惊了赵蒙生,也震撼了观众,其“舍小家为国家”的集体精神令人动容。电影《炮兵少校》中楚宁的军人形象塑造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65435部队参谋长苏宁为原型,讲述他在一次手榴弹实投的演习中,为救因投手榴弹而不小心摔倒的战士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虽然在生活上,楚宁对妻子、对家庭有愧疚,但对战士、对军营无悔。该影片是站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性高度,深入开掘人物光辉的内心世界,着力于人物思想性格“重心”的描绘,来展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风貌。[9]楚宁军人形象的塑造,既有对军人事业的拼搏,又有人性情感的软肋,是“不完美”英雄叙事的现实表达,成为观众心中的真实英雄。

改革开放以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国家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也改变了以往对军人形象塑造的政治性艺术的要求,而是强调影片主体人本位的形象创作,带有军人个人思想的意志和抉择,但整体军人形象的塑造依旧具有说教性质,缺乏艺术性。影片中对男性军人形象塑造的丰富性主要考量其在“小家”和“国家”的语境下,军人的职责使命与个人情感相交织,不再是神话般传奇,而是呈现鲜活真实的中国军人。军事题材中对于塑造军人形象的改变,以及影片中军人抉择“舍小家为国家”集体精神的形象展示,是小家助国家、国家护小家的关系,国家的胜利得益于无数小家默默无闻的支持。

三、1993-2002:军运即国运的革命风貌

军人肩负保卫国家的重任,承载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军人形象代表国家风貌和民族精神,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历史积淀、威严导向和凝聚的特质,时刻不忘革命初心。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政治发展、经济体制、文化空间的转型时期,政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大众文化流行、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社会整体形成多元文化艺术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国产电影中军人形象类型的丰富。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意味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产电影的发展创作观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新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众文化与政治生态并行参与的特点,主流话语与大众相结合、主流价值观与市场类型化的需求相结合。

以20世纪90年代为主导的国产电影在原有军人形象塑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作为军人多层面的个体力量、个人英雄的类型创作,多个视角的选择提升了观众的可接受性,以此来满足观众多重审美趣味下的审美需求。如电影《步入辉煌》由演员王刚饰演杨靖宇将军的形象。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完全断粮8天后英勇就义。面对艰难的斗争环境,杨将军与战士们一起同日军侵略者抗战到底,用野果、树皮、草根和身上棉袄中的棉絮就冰块充饥依然坚持抗战,捍卫民族、保卫国家,树立了铮铮铁骨、忠心报国、勇往直前的军人形象,给观众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动与爱国情感的共通。

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5月8日凌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的发生预示了在国际上展现我国国力的必要性。电影《横空出世》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立下显赫战功的英雄冯石将军(李雪健饰演)带着一支英雄部队与科学家们一起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的故事。冯石在西北荒漠中展现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正是中国面临国际压力与困难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回应。根据传播学的“涵化分析”理论,国外电影观众是通过中国电影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或“象征现实”来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以建构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形象。[10]电影《冲天飞豹》由王学圻饰演的孔凡与胡军饰演的凌知远作为中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飞豹”的空军试飞员,在总结种种失败教训后,最终取得试飞工作的成功。这部影片不仅塑造了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军人对国家的绝对忠诚与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也向国际表示我国的海陆空主权都不容侵犯的坚决态度。军人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影片展现的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断引发着观众情感共鸣,影片传达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使观众内心更为震颤。

四、2002-2012:无名英雄的民族情怀

2002年,国产电影的中国特色化电影产业形成。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市场化电影产业之路。由于电影的发展方向从国家角度转向为观众和市场角度,主流市场化电影逐渐兴起,对国产电影军人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世纪以来的国产电影面对政治生态和文化语境的变化,军人形象的创作整体表现出艺术上的多元探索与创新的态势。在构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体系和能力上,与市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形成缝合,将观众进行细分和定性,转换对军人形象创作的视角。军人精神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以普通身边人的身份突出塑造个性化人物,回顾历史跨越时间距离,拉近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提升影片的艺术深度,增强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度,在满足受众需求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能力两方面达到双赢。电影《张思德》由演员吴军饰演的张思德,塑造了一个踏实、憨厚、质朴、热心、善良、认真的军人形象。在军营中,作为平凡小人物,在不平凡的岁月中做着不平凡的事。影片中毛泽东对其评价优点是“做事不吭声”,缺点依旧是“做事不吭声”。张思德的军人形象塑造一改往日军人形象的轰轰烈烈,演变为为党和革命取得成功而默默奉献的小人物形象,体现出军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和优秀的道德形象,给观众带来亲切之感,引发以小见大、以史观今的深刻反思。电影《集结号》塑造了由张涵予饰演的谷子地,作为战场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在和平年代仍不断努力为4 7名牺牲的战友们追溯“烈士”称号的军人形象,表现触目惊心的现实与难以忘怀的历史,祭奠保卫祖国河山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无名的英雄形象。

重返历史的峥嵘岁月,从历史情境讲述现实的政治文化生态,结合历史与新世纪的社会文化审美语境,建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艺术与市场的融合、观众需求与主流价值观导向的融合,反思与人性相结合,凸显当代文化语境下有血有肉的男性军人形象,增强了对于人性、思想性的刻画和对于国家正义的感召力,提高了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2012-2019: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与共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全新的时代特征。我国电影产业也逐渐建构了独立自主、开放多元的新版图。[11]国产电影市场形成了产业化的新格局,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主导化、故事化、类型化、商业化、规模化、人性化等特点成为大势所趋。

新时代下国产电影中军人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的“新主流”特点。“新主流”是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商业类型、主流市场的综合形态,也是“主旋律”和商业类型的复合与重构。[12]“新主流”国产电影中军人形象的塑造是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军人品质和电影产业中生产具有故事性、艺术性、类型性等典型人物的创作规律于一体,是整体具有颜值、观赏性、跨越国界式的英雄和真实、个性人物情感的结合,是新时代思想意识与艺术文化的产物。新时代的军人形象在国产电影中展现得更加丰满充实,既具有独立意识思维又打破常规,既是“英雄”又是“凡人”,充满理性与情感,融合了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家集体主义。电影《百团大战》发生在“二战期间,世界需要一场赢的战役”的背景下,彭德怀(陶泽如饰演)、左权(刘之冰饰演)具有果敢、睿智、坚定、临危不乱的军事素养,在战争期间战略部署了百团大战。在男性军人形象的塑造上影片的叙事结构增强了对人性情感的关怀,例如彭德怀将军对哑巴战士牺牲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电影《战狼》系列将“十七年”时期的浪漫英雄主义的军人形象进行了发展和延续。影片中冷锋既塑造了军人严肃的形象,又增添了普通人的爱情、亲情和战友情,传递了个人是集体的个人、军人是国家的军人的思想,也体现出冷锋既是民族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电影《红海行动》是根据“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注重对军人人性表现的一面,无论是情感还是军事体能,张译饰演的队长和黄景瑜饰演的狙击手所表现的都是人性真实可遇到和可承受的一面,使人物塑造更加真实。他们是中国现代军人有组织、有纪律、有情感、训练有素的国际影像表达,有着“远比生命更重要”的国家信仰和民族信仰。电影《流浪地球》影片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联合国放弃拯救地球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无畏牺牲、有血气的伟大抉择和树立的崇高形象,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主流价值观。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正在确立一种属于中国梦的神话,在执着呈现家国情怀和复兴梦想的同时,创造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全世界的一个新的中国。新时代的国产电影,在英雄情怀的塑造上打破英雄的国界,使情感与情怀互通,实现命运共同体。《百团大战》《战狼1》《战狼2》《红海行动》《空天猎》《流浪地球》等电影将中国军人形象置于全球性格局和世界视野的空间领域里,军人形象与国家形象融为一体,将国家与世界捆绑在一起,展现了我国开放、大气、包容、自信、维护和平的全球化形象定位,打造了走向全世界的中国国力和中国形象。

六、结语

从1949年到2019年这70年,是中国电影男性军人形象演变的70年,是国产电影跌宕起伏、发展摸索创新的70年,也映射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峥嵘岁月和时代变迁。我国国产男性军人形象的演变印证了“十七年”电影时期体现的“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改革开放时“舍小家为国家”的集体精神、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时军运即国运的革命风貌、新世纪时无名英雄的民族情怀和新时代下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与共这五个时期政治生态的主流价值观,家、国、世界的主流价值观的变化还将继续指导我国国产影片男性军人形象的创作变化,不断探索未来军人形象塑造的美学路径。

注释

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某些重大事件。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军人
国产电影消费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西地区为例
军人脚上的“路虎”——作战靴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调查
军人就该这个样
军人伪装效果逆天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培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