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文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社会史观强调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不只是传统以来的宏大叙事,更应关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关注社会问题。2017年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新增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构成,选取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史观的观点。
社会史观认为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历史上的“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2003年版的课标实验稿,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上的“大历史”、“大事件”,仅在必修二第四专题中提出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以及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媒体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件”固然重要,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亦是历史长空中的无数星光。
在《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涵盖了食物、工具、商贸、居住、交通、医疗等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揭示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生产、贸易与日常生活的发展与变迁,引导学生学习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而不仅仅是遥远的、不可触摸的“大历史”,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知识。通过与社会活动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感受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的变迁历程,分析这些变迁的影响因素,探究这些变迁的客观规律,深刻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充满着复杂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
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失业、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养老保障、教育收费、住房价格、社会治安等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这一模块,虽然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但并非聚焦于历史上的政治大事件,而是从制度视角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线索。
其中第五专题《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出“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现情况”的内容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相关史事、特点及其原因,引导学生从制度的角度结合社会现实对历史进行反思,取长补短,更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同时,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是社会问题的核心,这些内容的学习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行情况,结合国情,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政治、经济、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变迁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存储的途径和方式,而且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文化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前所未有。选择性必修课程《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块中的《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专题,紧扣时代的发展,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起到的重要作用,将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通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正确应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文化,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与此前高中历史教材社会生活史内容相对缺乏不同,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新增诸多社会生活史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吸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