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葛文鹏
(1.信阳师范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信阳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河南 信阳 464000)
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产业科技蓬勃发展,强力推动了人类社会加速迈进信息大爆炸和知识更新换代愈来愈快的信息化时代。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倡导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早已提升日程。而在学习自由化和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的大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自我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对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新时代大学生,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冲击和多元价值选择,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自我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出了目标追求和前进路径。大学生通过开展自我教育,身体力行地接受理想信念、践行理想信念,最终才会坚定理想信念,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一场教育信息化革命已经悄然发生,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媒介等正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虽然说自我教育不是信息化社会才产生的新型教育形态,但是在“互联网+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背景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强烈呼唤大学生必须能够随时随地通过自我教育来坚定理想信念。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提供了超乎想象的便捷性和自由空间。古人云:物极必反。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也潜伏着另一种危机即网络异化。网络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和支配着人类,吞噬着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习惯。追根溯源来说,网络异化的本质是人的异化。人作为主体和网络作为客体,已经形成了本末倒置,人愈来愈成为网络的工具。对于新时代在校大学生而言,对网络的依赖性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大学生。从正面来看,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浏览、搜索各种需要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学习上具备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知识量、更高的获得感。但从反面来看,网络异化让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他们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而且网络上存在的负面信息和不良资源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主导着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和进展程度,高校教师亦是如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进行学习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仅仅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新媒体逐渐应用到教学场景中,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认知的唯一信息源,其传统职责逐渐被替代,教化角色日益走向弱化。为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特点,高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重新定位,及时做好角色转换。高校教师的教化角色应该逐渐转化为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方向把控上和相关资源的整合统筹上,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领航者、指导者和交流者。通过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成长阶段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和获取理想信念教育所需的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在“小、初、中”教育阶段都是在应试教育中培养成长,他们对教师有很高的依赖性,学习方式上习惯了教师的灌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和学习内容的障碍逐渐淡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唤醒。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被微信、微博、网页及移动客户端和随时随地学习的情景所裹挟,推动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日渐凸显。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的强化,推动大学生从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变成建构者,承担的责任也相应扩大。超越了书本内容和教师传授的束缚,“互联网+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且要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整合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动性。
内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达成的重要推手。今天开放型社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各种思潮的涌入与交汇,助长了人的观念日益活跃,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理想信念分化以及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这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价值判断的差异化息息相关,这一点在当今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以往的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共同价值观的灌输,不仅与大学生的个体实际价值需求不能完全契合,而且容易导致难以形成内化效果。反之,高校教师站在实现内化的立场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案,统筹把握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以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向其介入,并加以拓展与深化,才能切实推动理想信念从外到内的转化,最终实现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长期以来,学界都在探索和思考,究竟应该依据什么理念、采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想要的实效。而从实际来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效果却差强人意。追根溯源来看,是因为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最关键的内化环节,一直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自我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生动力,是从根本上改变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乏力、实效不佳的良方。一旦大学生树立了自我教育的理念,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监督都会得到积极地调动,理想信念教育将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动渴望。在自我教育的推动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大增强。
主体意识是人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体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自我教育意识就是主体意识的一种。大学生只有激活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教育意识,才能将理想信念糅合进自身的成长成才之中。假若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处于低位或无自我教育意识,那么他们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仍是一种处于被动的、休眠的状态,实效性就大打折扣。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方位认识当前自我与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下的自我之间的差距,真实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自我教育动力的源源不断产生,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打好思想基础。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取决于自身自觉努力的程度。只有通过自身领悟与艰苦奋斗,个人才能获得一定的成就,自我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亦是如此。由于大学生多处于身心发展的可塑时期和不成熟阶段,大学生要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克服思维上、心理上的定势,从而对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其次大学生要增强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恐惧和改善知行脱节的问题,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接受性。最后大学生要增强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克服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性波动大和易于陷入阶段性停滞的困难,保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参与的基础上,主动的自我教育行为有助于大学生深度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系列过程,激发他们强烈的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和决心。要想调动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行为,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具体来说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与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制定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划,确定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动。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达到拥有较高的理想信念境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求在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引导自我教育行为上下功夫,还要求在培养自我教育习惯上下大力气,因为良好的习惯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关系到大学生内心理想信念的持续性和长久性。首先,应当让大学生认识到自我教育习惯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性。宏观层面上可以从习惯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养成,具体层面可以从习惯在自我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两方面的教育来实现。其次,激励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树立一些典型榜样,切实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成果反哺和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成因是一种氛围的营造,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亦是如此。环境塑造人,人更多的是熏陶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训练就能造就的。氛围的营造可以向大学生传递一种群体式的压力,不仅能够从正面激励大学生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还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共同进步,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实现内化。换而言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中自我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升华和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从客观上推动了理想信念教育从个体的自我教育走向群体的自我教育,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全员的覆盖,能够更好地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