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淼淼 林会鸿 靳一丹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社会组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社会组织的作用愈发明显。杭州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也孕育着大批的社会组织。
2017年杭州市社会组织年检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12月31日,杭州市已经成立了7521个社会组织,其中,民非组织3510家,基金会1525家,社会团体组织2486家。在3510家民非组织中,1887家的员工党员人数约为0名,占53.76%。从民非组织建立党组织情况来看,未建立党组织的达1984个,占56.52%。在有效的812条有效数据中,有301个民办非盈利有党建指导员,511个民非组织没有党建指导员;在2786个社会团体中,1407个社会团体中的员工没有一个党员,占50.50%。从社会团体建立党组织情况来看,未建立党组织的达1459个,占52.37%。可知,杭州市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面广量大、活跃程度不同,但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比例较低,相关党建机制还不完善,这对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运行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Z组织,Z组织成立于2012年10月,是杭州市西湖区备案组织,经过六年发展,该组织已形成三大品牌项目,主要服务内容涵盖:针对老人群体而开展的公益活动、关注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活动和公益理念宣传活动,该组织服务理念已走在浙江省社会组织前列。2015年3月,Z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当时在册党员6名。由党支部引领组织工作的工作模式,在工作上取得极大突破,Z社会组织先后获省市级奖项,并于2016年获“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内党建机制相对健全,党建助推公益之路远行。
在党支部建设机制上,Z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创“党建+”的工作模式,将党建活动与组织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以党建带活动,统筹兼顾。在每项工作开展之前,党支部成员会对工作进行安排,择定人选负责工作,并按时向支部书记汇报情况,按工作计划稳步落实。Z社会组织党支部纵向建设优势明显,党员与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与上级党组织关系紧密,权责明确。Z社会组织党支部始终坚持全面建设,并将全面建设化为组织的机制之一,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始终。坚持发扬党内民主,所有党员都充分享有熟悉支部工作的权利,在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调动党员的积极性。Z社会组织党支部秉承党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始终将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
在党员队伍发展机制上,Z社会组织目前有9名党员,由组织创始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实际上,组织内党支部和社会组织决策层是一套人马,他们不仅要负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还承担着社会组织发展的重任。Z组织党支部党员队伍信息透明化,需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党员情况,让上级党组织充分掌握该支部动态。在完善发展党员制度的同时,如积极发展工作上踏实肯干积极负责的人才加入党组织并加以培养发展成为正式党员、完善党费制度如按时收缴党费信息公示等、完善党务制度,Z社会组织党支部积极开展与党中央精神相符的主题服务活动,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评议制度、主题活动制度等。Z党支部要求党员按照要求参加党组织活动和组织生活,确保在组织的每一位党员能过上正常组织生活,参与组织工作。
在党员教育培养机制上,Z社会组织党支部深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党支部党员教育,提高党支部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着重要作用。党支部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在活动中落实党的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每月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主要是以集中学习、分享感受以及讲座等形式,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其中,党支部定期邀请兄弟组织党支部书记、上级党组织领导以及高校教授来党支部开展讲座,交流先进理念,促进党员思想水平的提升。党支部每月一次召开支部书记例会,总结工作,讨论下一阶段工作,这促使党内民主生活会正常化、规范化。Z社会组织党支部也会在闲暇之余,积极开展支部党员生活会,党员们共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提升。同时,党支部书记定期组织党员去往全国各地学习。
在党支部建设机制上,Z社会组织没有形成纵向有序的现代科层结构,在开展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主体不清、横向管理责任模糊的情况,造成社会组织与党组织难以顺利整合。虽然Z社会组织开创“党建+”的工作模式,将党建活动与组织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以党建带活动,以活动促党建。但在深入了解后,Z社会组织党支部品牌活动内容与社会组织品牌活动大相径庭,失去社会组织原有特色,有些活动形式过于生硬;另一方面,过于依赖党组织的决策作用,社会组织行政架构逐渐淡化。同时,Z社会组织党支部与其他党支部横向建设还不够,同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之间基础的沟通仅限于学习、交流或是完成上级要求的活动,没有形成自发的沟通合作模式,资源互补、共享的效果不明显。最后,党支部经费有限、人员欠缺,这些都对支部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党员队伍发展机制上,Z社会组织还是出现了“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部分在组织工作的党员不愿转移组织关系到Z党支部,组织关系仍然在社区或在原单位,部分员工对党组织工作配合度降低,出现工作推诿的情况。同时,在培养和发展新党员过程中,有意向的发展对象思想觉悟不高,担心自己发展成为组织党支部党员后需要承担更重要或是更为繁琐的工作,而相应的报酬并未有大幅度提升。因此,他们选择不发展成为组织党支部的党员以减轻负担。最为棘手的问题是,Z社会组织里的党员所要处理繁琐、复杂多样的事情,压力巨大而相应的薪酬、福利等保障措施未能够匹配,这导致工作动力机制不足,极大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党员的积极性,造成人员的流失。最后,该组织党员队伍晋升机制不明晰,Z党支部党员对未来发展缺乏理想的规划,实际上在党支部中没有归属感。
在党员教育培养机制上,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党支部需要定期开展培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培训的本质是提升党员素质,从而提高工作能力,而并非是为了开展培训。从培训组织者的角度来说,由兄弟组织党支部书记、上级党组织领导以及高校教授等人员统一上课集中培训的方式方便组织、效果较好,易于宣传;但对于Z社会组织党支部党员来说,培训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没有按照实际人员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次的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培训理念仍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桎梏”中,仍然注重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历史等为主,这制约了Z社区党支部党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以及工作能力的提升。并且,在外出学习上,经费的紧张制约了党员的发展的机会,仅有少部分优秀的党员,拥有机会外出学习,而绝大多数更为需要学习的党员却失去宝贵的外出培训的机会。
在党支部建设机制上,优化Z社会组织党支部组织设置,建构更为科学基层党建领导体系,实现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党建+”工作模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工作和社会组织工作的匹配范围,在关键领域实现全覆盖;要严格完善Z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聘用机制,明确党支部书记任职条件,工作职能,拓宽渠道,积极推行民主推选和竞争择优制度,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党员参选;要抓好Z社会组织活动创新,推动党支部围绕具体目标开展工作,推动组织工作发展;要优化Z社会组织行政体系,保证组织行政工作与党支部工作拥有区别又联系紧密,保有社会组织特色;要加强与兄弟社会团体党支部、群众自治组织、上级党组织的联系,推进组织共建、队伍共建、阵地共建;要开展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及时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要提升社会组织“造血”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募集资源,开展专业服务获得相应补助。
在党员队伍发展机制上,Z社会组织要杜绝出现“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的情况,鼓励组织关系在社区或在原单位转接组织关系到Z党支部,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了解在思想、生活、工作方面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切实维护和保障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针对部分员工对党组织工作配合度降低,出现工作推诿的情况,Z社会组织党支部及时召开会议,在征集多方意见后及时采取措施;Z社会组织党组织需要培养一些后备人才,将其纳入党的后备干部进行管理。针对支部正式党员,应提高待遇保障,在保障应得的福利的同时,对工作正派、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党员进行表彰,提升其荣誉感,并且上报上级部门,选拔优秀党员成为党代会代表或人大代表,提升其政治地位。
在党员教育培养机制上,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Z社会组织党支部需要坚持定期开展培训,除了邀请兄弟组织党支部书记、上级党组织领导和高校教授等人员来上课,统一对党员集中培训,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历史之外,Z社会组织党支部还需要根据每位党员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困难,提供与之匹配的培养。必要时,支部书记可以向上级党组织申请党建指导员,邀请党建指导员到Z社会组织指导工作,探索出先进的工作方法,并运用于实践。同时,培训方式的选取也需要更喜闻乐见,更贴合时代,例如采取“互联网教学”、“电子党务”等学习模式,从而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