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海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3)
网络舆情时常会在短时间内发酵,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要群体构成,其思想意识乃至行为端很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鼓吹性和煽动性较为明显的言论,其对大学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为了减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要结合这种客观存在很基本上无法消除的影响进行应对,而通过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与行为端进行有效的引导极为必要与可行。鉴于此,探寻出网络舆情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有效的引导性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但网络舆情明显会打乱业已形成的一些思政教育习惯和模式,很多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也无法在网络舆情影响客观存在下被继续沿用。从积极影响上来看,一些较为正向的网络舆情,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的网络观点等能够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好的三观,甚至能够承载一些思政教育功能,高校思政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舆情以及网络上的一些观点来丰富教学资源。从消极影响来看,不当的,特别是明显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基础伦理道德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不利影响,以不当思想理论基础为依托的网络舆情甚至会对大学生成长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整体上来看,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明显更大,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顺势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所在。
网络舆情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性策略的选用要关注与学生网络舆情分析能力的提升,通过思政教育层面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也可以使得思政教育的功能性更为多元。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选取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言论抑或舆情事件,向学生阐述网络正当与不正当网络言论的区别,从而让学生能够对网络舆情有一个基本的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可以依托思政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以及道德准则等对网络舆情的本质,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等进行系统化的解读,从而提升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能力。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对学生网络舆情鉴别能力予以较好提升后,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也能够以一个更为理性的视角去审视,而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也很难对学生思想意识层面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舆情虽然对高校常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其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也具有一些积极影响,高校思政教师也可以对这一积极影响进行运用,依托网络舆情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化引导也较为可行。例如,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途径,发布一些引导性的新闻事件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可以对网络舆情和某些新闻事件的全貌有一个更好认识。高校思政教师在发现学生受到反面网络舆情影响明显时,其则可以考虑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网等网络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引导,或发布一些引导性功能较为明显的评论来对局域的网络舆情走势进行左右与控制,避免不良的网络舆情对学生成长和高校思政教育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单一且机械式的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想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现象认识到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本质,并可以通过自身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读网络热点事件。建议高校思政教师将较为著名的,特别是那些网络热度较高的话题性事件或新闻事件作为教学范例,并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道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相关热点事件在网络上的评论进行划分,并与学生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探讨,让学生能够在更为了解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看法的表达。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意识或看法存在明显偏差,高校思政教师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式纠正,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热点事件剖析能力,降低网络舆情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
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策略在选用与实施上需要引起高校以及思政教师的高度关注,通过调整思政教育教学侧重,并在方式方法选用上有意识地增强引导性功能是不错选择。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引导要结合网络舆情变化来进行,网络本身更是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思政教育引导性功能发挥的一种有效选择。对于教学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而言,高校思政教师也要在充分掌握教学状况,充分认识到不同引导性教学策略实际有效性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逐渐进行引导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