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中的死亡教育内容简述

2019-01-15 06:22:50吴林阳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丧亲图画书外婆

吴林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死亡教育是“采取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了解各种死亡现象,认识死亡是世间万物的必然归宿,克服对死亡现象的恐惧并能接受生活中的死亡现象,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情感,懂得生命的价值并倍加珍爱生命”[1]的教育。长久以来,死亡作为禁忌,被隔离在儿童世界之外。但死亡并没有因此在儿童世界消失,花谢叶落、宠物死去、亲人离世都会自然地在他们周围发生。既然死亡如此常见,又是生命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那么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替儿童拒绝死亡,而应该是帮助他们认识死亡。

“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来讲故事的幼儿文学。”[2]“与文字语言相比,图画语言更形象、直观,信息也更丰富,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2]图画多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生动再现,对那些尚未掌握文字符号系统的幼儿来说,理解图画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容易一些。“图画故事书的本质是故事文学,故事具有的完整性、情节性、幽默趣味性等特点,能给孩子情感、探究、游戏等种种不同的体验”[3],所以故事是深受孩子欢迎的。死亡教育图画书画风多变,色彩可以明亮也可以阴暗,或温馨或幽默或哀伤地讲述死亡故事,化解了死亡的沉重,更适合作为低龄儿童死亡教育的媒介,也受到专家的肯定,教师、家长的欢迎。

死亡教育有四个主要方面,分别是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观。认知方面,主要帮助人们澄清死亡的真相。情感方面是关于人们对死亡的感受、情绪和态度。行为方面旨在探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价值观方面,帮助人们从死亡的角度看清生命的意义。[3]据此本文将死亡主题图画书的教育内容分为三类:认识死亡、如何走过临终和丧亲、思考生命的意义,下面将对图画书死亡教育内容进行梳理。

一、认识死亡

(一)死亡概念

Speece和Brent认为死亡包括大量的分支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分为四类,即不可逆性、无机能性、普遍性与原因性。在阅读图画书之前,从电视、网络、家长的口中,儿童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信息,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受生活经历的限制可能孩子不能成熟甚至正确地认识死亡。这时,图画书作为生活的补充能够帮孩子打开认识死亡的窗。

老人、孩子、动物,各种各样的死亡故事,帮助孩子认识到死亡的普遍性。故事主人公因为衰老、重病、意外、战争而死亡,让孩子认识到死亡的原因性。死亡的不可逆性主要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失去和丧亲、在亲眼见过之后意识到的。比如《爷爷没有穿西装》中布鲁诺寻找、等待、生气、哭泣,最后他终于意识到并接受了爷爷不会再回来了,这就是死亡的不可逆性。比如《外婆,再见》中,妈妈解释说,去世“就是不会再醒过来,不会呼吸、思考、吃东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了死亡的无机能性。

(二)死亡是自然规律

《一片叶子落下来》描写了叶子弗雷迪从春天到冬天的变化,借长者丹尼尔之口,告诉孩子们“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4]死当然也是自然规律,是自然合理的安排。《苹果树上的死神》很有意思,老狐狸通过困住死神逃脱了命运安排的死亡,可是永生带给他的是失去亲人朋友,身体的病痛折磨着他,孤独感包裹着他,快乐离他而去,这时他才终于明白,死亡是自然最好的安排。

(三)死亡仪式

我们常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死亡如此重大的事件当然需要一个正经的仪式来处理。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参加葬礼,了解关于死亡的风俗文化,并对逝者告别。《外婆,再见》中介绍了葬礼,“我们会在外婆的葬礼上跟她说再见,到时候,到家会聚在一起,分享回忆,唱歌,还会一起祈祷,然后找到一棵开满樱花的树,在下面给外婆挖一个坟,把她埋在那里,让大家可以纪念她”。失去亲人,生活还是要继续。《熊和山猫》里,熊埋葬了好朋友小鸟,告别悲痛,和山猫踏上了旅程。我们需要一个仪式说再见,也需要一个仪式回归生活,迎接明天。

二、走过临终与丧亲

(一)临终

临终阶段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由生到死的必经之路。关于临终,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认识如何应对死亡布置的难题,以及克服死亡的恐惧,保有生命的尊严走到最后一刻。

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对抗死亡,有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任务。艾玛奶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交了关于临终的完美答卷。最初,她保持社交,出门化妆,修剪花草,撰写家族史。身体变虚弱,她签下了放弃无意义治疗的文件。接着和亲友相聚道别。清楚交代自己关于死亡地点和方式的想法,并留下遗愿。如此种种,平静安详地走向死亡。自己没有遗憾,家人同样没有遗憾。

《祝你生日快乐》中小姐姐得了白血病,她说妈妈告诉她“癌症就是‘挨症’,只要不怕,挨得过去就行了”,她还会用数花瓣的方法看自己会不会死,她怕死,可是听妈妈说小朋友死了会变成小天使,她就开心了起来。她还锁了一个同心锁在树上,说等做完手术就可以打开。在死亡面前,小姐姐依然保有天真、乐观和对生活的期待。死没什么怕的,在死亡面前慌了阵脚、惶惶不安才可怕。

(二)丧亲

死亡总是涉及两方:死者和经历丧亲之痛的亲友们。而死亡更主要的是留给幸存的人的难题。人们面对失去的时候,悲痛是个必经的过程。死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孩子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悲痛情绪。图画书中提供了三种最主要的方式。

1.回忆。生命的结束,不等于关系的结束,因为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回忆。逝者因为这些丰富的回忆在生者的内心世界继续存在下去。《熊和山猫》里,熊在悠扬的琴声中,“想起来和小鸟在一起时的一件件高兴事”,“想起了偶尔的吵架和吵架之后的和好”,他说,“我不会总掉眼泪了。因为,我和小鸟永远永远都是好朋友。”小鸟在他的心里安了家,并且会陪伴他开始新的生活。

2.爱和陪伴。土田义晴的《爸爸》感人至深。爸爸隐藏自己的伤痛,为女儿营造了充满了父爱的世界。他找到了巧妙的方法帮女儿抒发思念,他告诉女儿小河一直流到妈妈的大海,把花洒在小河里,住在海边的妈妈一定会收到。当女儿弄丢了妈妈的手绢,他熬夜绣了一条新的。爸爸的陪伴和爱让女儿走出了失去妈妈的悲痛。我们失去了一种爱,但我们仍然可以拥有足够的爱。

3.新生。死亡的发生并没有带走生者浓浓的情感,情感不会消失,留在心里,反而会灼伤我们。《小仓鼠去哪儿了》中妈妈告诉女儿“小仓鼠会以别的样子回到我们身边”。小女孩欣喜地去发现小仓鼠的新生命,实现了爱的转移和传递。《再见,外婆》则用蒲公英老了飞走了,种子在别处生根长大的故事启发女孩儿,奶奶会到别的地方获得新生。她们都因为逝者获得新生得到了安慰。

三、生命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对死亡的思考最富于现实意义的莫过于由死而追问生反思生[5]。死亡唤起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并促使人们抓住有限的生命,珍惜生活。“人类正是在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与选择中孜孜以求超越死亡、实现精神永恒的途径”。[6]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死亡主题图画书主要想启发儿童去感受和思考的。

那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前一百万次的人生都是为别人而活,没有自我的生命了无生趣、毫无意义,所以它不爱,也不在乎死。直到他终于成了一只野猫,一只属于自己的猫,才第一次感受到了爱,也第一次想要永远活下去。当他心爱的白猫死去,他再也没有活过来。因为“没有爱,再多的时光也都是枉然。这就是爱与生命”[7]。正如罗兰说的,“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爱是生的证明与肯定,没有爱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这生命也不足以称之为生命了。

生命有限,人们常常要面对碌碌生活中的无意义感,面对死亡将生命归零的焦虑感。欧文×亚隆认为,“人们会在自己的人生体验中留下的一些可能知道或是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某些智慧、教导,或是自己带给别人的舒适的感觉等等,可能影响周围的人很多年甚至好几代。”[8]。一点点善念都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更不用说爱了。《獾的礼物》中,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可以永远珍藏的离别礼物—它教给他们一些事情,“有了这些礼物,他们就能够互相帮助”,獾用“爱和付出”亲手编织了一个大网,朋友们在他的影响下,还会将这个网越织越大。爱,让獾收获了友谊和尊重,让他超越了死亡,这不正是生的价值所在吗?

总之,死亡教育需要生活中的点滴启发,需要家长和教师用心抓住每个合适的教育时机,发挥教育智慧。死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一生的重要工程。当然图画书不能穷尽死亡之事,但是我们相信阅读会让让人思考,给人安慰,就像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总有一天它会发芽长大,在他们面对死亡的灼热时撑起一片阴凉。

猜你喜欢
丧亲图画书外婆
第一本图画书
图画书
外婆
黄河之声(2022年3期)2022-06-21 06:27:10
寻找夜晚的银河:网络中的丧亲者
心理与健康(2021年3期)2021-07-22 10:43:25
失去亲人的伤痛该如何抚慰
科教新报(2021年21期)2021-07-21 16:07:42
给外婆的一封信
儿童时代(2021年4期)2021-06-09 06:22:0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应激干预策略探讨
外婆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6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外婆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