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什么?它是围绕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计划或实施路径,不是单纯创造出一个新事物,关键是一定要有目标。所谓的创新点,一定是围绕你的目的或目标。”这是天津市胸科医院院长郭志刚对“创新”的理解。
近年来,天津市胸科医院在创新思路指导下,发挥专科优势建设的“胸痛中心—天津模式”已成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模式。在此基础上,天津市胸科医院通过“胸痛中心”和远程心电监护作为途径打造“胸痛专科医联体”,建立了“胸痛联盟”。继而开展覆盖全市范围的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建立防治网络,最终实现该院“胸痛中心”的创新升级。
2014年天津市胸科医院搬迁新址,这一年也是郭志刚上任院长伊始,天津市胸科医院进一步明确区域“救急、救重”的专科定位,建立了天津市首个“胸痛中心”。
谈及胸痛中心的建设初衷,郭志刚表示,天津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常年居全市居民全死因首位,防治任务十分严峻。天津市胸科医院作为地区内唯一一家以心胸疾病为专科的三甲医院,对高危胸痛患者治疗是专科“救急、救重”的定位要求,而急救时间是关键,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2小时以内治疗效果最佳。因此,天津市胸科医院搬迁至新院后,明确工作任务,发挥专科优势,通过建立“胸痛中心”以提高救治效率和水平,提升全市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构筑防治体系,保障百姓健康。
作为天津市最大的心脏诊疗中心,天津市胸科医院与120急救中心建立了院前急救模式:远程心电传输系统早期识别、急救药包(一包药)、绕行急诊等,建立了成熟的院内AMI优化救治流程和高效绿色通道技术团队,加强了急诊科、导管室、重症心脏病监护病房(CCU)的联动。该胸痛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具有专科特色的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大大缩短了胸痛患者急诊救治时间。
目前,该院胸痛中心救治的AMI患者已超过9500例,收治例数位居全国单中心第一。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天津胸科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AMI患者400余例,患者死亡率接近10%;2018年,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AMI患者3478例,患者死亡率仅3.3%,患者死亡率降幅超过65%。
郭志刚说,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心脏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由92分钟缩短到不超过60分钟。从院前急救系统到院内绿色通道密切配合,建立了一体化、无缝衔接的AMI救治模式,为天津市的急性胸痛患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力的救治平台,AMI治疗水平及规范化管理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该院已经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CCU以及院内对各学科共同合作构成的急诊急救体系,搭建AMI救治平台,实现AMI患者的一体化全程管理体系,即院前、院内、出院后的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包括社区教育、院前早期处理、院前与急诊的有效衔接、住院治疗、随访、康复治疗等环节。
目前,在胸痛中心建设和AMI救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已经作为胸痛中心的“天津模式”向全国胸痛中心推广。2015年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获得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天津市首家获得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2016年该中心成为全国20家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之一。2018年正式成为全国两家胸痛中心再认证机构之一。
创新成就奖
Innovation Award
获奖理由
疾病谱触目惊心,防治刻不容缓。
他做强医院救急、救重能力,打造胸痛中心“天津模式”。
他掘金数字时代,架起信息桥梁,构筑区域疾病防治网。
除了建立了天津乃至全国示范作用的高效规范和优化的AMI救治体系,天津市胸科医院也建立了天津市首个AMI数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临床信息数据库-生物样本库-临床随访数据库三联体),核心大数据覆盖了AMI患者发病、诊疗、随访全流程。目前,该平台运作良好,内部可共享、互通、智能化管理。
此外,天津市胸科医院以胸痛中心为依托,目前已经和天津市150多家社区医院开展医疗联合并签署了协议。这些医院可以第一时间将胸痛病人的资料传递给胸科医院的值班医生,第一时间发现并指导胸痛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截至2018年底已经举办了36期的封闭式基层医生胸痛相关疾病和心电图阅图培训班。每期一周,对全市行政区内社区医院的800多位骨干全科医生进行了培训,并举行了结业考试。借助信息化系统,天津市胸科医院专家团队可通过数据传输,根据在社区就医患者病情,实时指导社区医生进行心电图的判读工作,并出具胸科医院心电诊断报告。目前,天津市胸科医院的专病诊疗技术能力已经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应用,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保驾护航,病情平稳的患者也可以安心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真正实现了双向转诊,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从2016年6月开始,天津市胸科医院还将专科联盟范围辐射到河北省,并已与6家河北省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当地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严重胸痛患者打通了一条快速、规范、便捷的转诊生命通道,促进区域分级诊疗秩序构建进入新阶段。
从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我国目前有2.9亿心血管病人,心血管病可以说是“第一大病”。在天津,心血管病在居民死亡原因中一直排在前列。天津市胸科医院在对天津市40万高危人群范的筛查工作,截至目前,共筛查出了将近9万的高危人群。且涉农区要明显高于城区。
郭志刚说,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其发病率、病死率已大幅下降,不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种。
为此,在2019年天津市两会上,作为天津市政协委员,郭志刚联名医药卫生界别委员建议,心血管病防控要从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入手,除患者到医院就医外,体检中心等单位也应对检查发现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患病危险因素。同时,建议对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可适当提高其医保报销比例,或给高危人群提供一定的免费医疗政策。同时,郭志刚介绍,在其他城市已有多种药纳入了慢病药品免费投放范畴范围的先例,建议天津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降低发病率。
创新赋能下的天津市胸科医院,从“胸痛中心—天津模式”的建设到通过“胸痛中心”和远程心电监护作为途径打造“胸痛专科医联体”,建立“胸痛联盟”,并有针对性进行一般型、紧密型、技术合作型的不同分类分类,打造了医院的区域影响力,实现了资源的下沉和辐射。再到开展覆盖全市范围的高危人群筛查工作,筑牢防治网络,同时实现了医院“胸痛中心”的提质升级。
谈及“胸痛中心”建设成功的经验,郭志刚表示,作为院长,首先要清楚公立医院的发展一定要主动迎合国家医改方向,也就是顺势而为,这样医院才有更大的发展。否则医院会越走越窄,越走越困难。其次,是院长眼光要长远,思维视野要更广阔。院长的领导力还在于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使医院作出的决策形成共识,聚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