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人数超过73万,死亡人数超过61万,5年生存率低至16.1%,肺癌已然成为“第一大癌症”与“头号癌症杀手”。而95%以上的癌症死亡是由癌细胞转移造成的,传统手术以及术后放化疗对发生转移的肿瘤往往束手无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巍维研究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代谢产物——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可以有效抑制肺癌转移,并首次揭示其抑制肿瘤的作用机制,为肺癌转移诊断提供了首个生化标志物,有助于肿瘤早期转移的发现,为转移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以往研究表明,代谢异常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这些异常的代谢可重塑肿瘤细胞以增强其生长和存活,但其如何支撑肿瘤转移却鲜为人知。研究组发现,正常细胞中的HuR蛋白多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紧紧“绑定”,但在肺癌细胞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第473位酪氨酸发生高度磷酸化,与HuR蛋白结合后发生催化反应,随后“解绑”HuR蛋白。“解绑”后的HuR蛋白与可以促进癌症快速转移的蛋白质Snail结合,增强了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而促进了肺癌转移。
研究组发现,肺癌患者体内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与肺癌的转移复发密切相关。相比原发病灶,转移灶中肺癌组织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急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发生远端转移的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也显著降低。此外,他们还发现肺癌组织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第473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越高,发生肺癌转移的概率越大,且患者的预后越差。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院长郝定均携脊柱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一例3D打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查新报告结果显示,这是全球首例3D打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据介绍,患者刘女士今年52岁,5个月前出现左上肢胀痛、麻木和无力症状,且伴有走路不稳,症状越来越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刘女士随后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被查出颈4/5巨大椎间盘突出。
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院退变与肿瘤病区主任单乐群介绍,患者颈椎稳定性好,颈椎退变增生不严重,颈椎间盘突出节段少。如按常规实施颈椎间盘减压融合术,固定节段活动度丧失,术后可能出现临近节段退变而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而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彻底进行椎间盘减压切除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颈椎的活动度,降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但目前市面上使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均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尺寸均按国外人群的解剖参数设计生产,与我国患者不相配。
郝定均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3D打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研究,花费近两年时间,研发了3D打印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同时进行了严格的动物实验和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了该假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与刘女士及其家属沟通后,郝定均团队成功为刘女士进行了3D打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第3天,刘女士就可以借助家人搀扶下地行走,困扰已久的左上肢胀痛、麻木、无力及走路不稳的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5天,刘女士已可以在颈托保护下自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