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诗歌的时代回应

2019-01-15 01:58王燕子
粤海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郑小琼诗群完整性

文/王燕子

“新诗”一词的广泛认可及运用,最早见于胡适的《谈新诗》(1919)一文,指的是用白话、自由体创作的现代诗歌。五四新诗是文学革命最初的实践领域,不管后人如何评价这场革命,用现代话语抒写现代人的心绪,畅想现代化的生活,展现现代性生命价值的现代诗歌成为了现代文学最主要的内容。在文学史上,五四新诗的发生现场与广东诗歌的距离并不遥远,梁宗岱与李金发等人的诗歌,在当时风云变化的时代和复杂的语境中仍然用诗性的追求呈现着广东诗歌的现代性经验。时隔百年后的今天,通观广东诗歌的现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广东诗歌绵延不断地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诗人,他们用自己的笔墨抒写出广东精神的现代性回应——打工诗歌的现代抒写、完整性写作的理想诗学,从诗歌类型、诗歌理论等层面呈现广东特有的时代精神。

一、经济时代的诗歌回应

当前广东诗歌的流派纷繁,有打工者诗群、新女性写作诗群、学者类诗群、完整性写作诗群、纯技术派诗群、新乡土写作诗群、垃圾诗群等。这些诗人群体中大部分是外省入粤的移民诗人,一部分是本土诗人。虽然流派众多,但从诗歌创作主题来分,大致还是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类是从人生经验出发的个人情绪化抒写,一类是应和时代发展印迹,对当下变迁社会的速写,还有一类则是哲理思辨、形而上兼有诗意体悟的叙写。当然,有些诗歌可以兼具多重主题存在。例如,杨克的《天河城广场》既是个人经验的抒写,同时也是对社会变迁后的广东进行的现代商业化速写。

天河城广场是广州最具地标性的商业圈之一。这种“广场”地标是南方商业城市特有的名称,代表着繁华、市民、物欲。这与代表北方政治中心的“广场”意味截然不同。“在我的记忆里,‘广场’/从来是政治集会的地方/露天的开阔地,万众狂欢/臃肿的集体,满眼标语和旗帜,口号着火/上演喜剧或悲剧,有时变成闹剧/夹在其中的一个人,是盲目的/就像一片叶子,在大风里/跟着整座森林喧哗,激动乃至颤抖”。(杨克《天河城广场》)在诗中,历史记忆中的广场是虚幻的理想主义,那里时不时上演的都是不可预测的喜剧、悲剧抑或闹剧。而在现实的商业化广场,一切得到了改变。在这里,个人的存在不再像一片叶子,被动地在大风中,跟着整个森林的喧哗而不由自主地激动颤抖。在这里,城市商业广场的人群,都是一些“慵散平和的人”,或者是“没大出息的人”。可是,这些人才是真实的人,他们有着真实的欲望,实在的目标,因为这是商业的广场,顾客的天堂。在杨克的笔下,商业被真实地描绘成一种通过买卖交易,契合人欲望的社会空间。这就是城市、广州的天河城广场。此时商业性的描绘是一种世俗化的真实,这种世俗是一种平实的人性,无须拔高、不需贬低。这里是平凡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生命韵律。这类诗歌既可看成是诗人人生经验的个人情绪化抒写,同样也承担了对当下社会变迁的速写功能。杨克还有一些与此选材相似的其他作品,例如《广州》《在商品中散步》等,都将现代商业形态下生活的人群进行了真实且诗意的描绘。这是一种能够正视世俗、品评世俗真实人性的城市化写作。城市商业化的诗意呈现正是现代诗人应该承担的对时代发展做出回应的艺术责任。

如果说杨克的这类蕴涵现代化商业韵味的诗歌写作,将广东改革开放变革中商业化转身的变迁,势不可挡地进行了拉幕式展现,那么以郑小琼为代表的一批打工诗群,则将广东在工业化进程中底层工人的生活境遇进行了群像式雕琢。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汇集了数以千万计的打工人群,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将新时代潮流中人的生存境遇的变迁、人在社会变革中身份角色转变带来的阵痛,以及人在转型社会中人性光辉与人性迷惘之间的纠结,用诗歌的形式加以速写与反思。但是,限于底层经验的情绪化抒写到底是打工诗歌的软肋。郑小琼在打工诗群的写作者中间,是一位比较特别的诗歌书写者,在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标签,可以是打工诗人、女性诗人、都市诗人,除此之外,打工妹、打工作家、杂志编辑等身份之间的跳跃,成就了她作为都市诗歌中工业伤痕的现场者、记录者、反思者三位一体的特殊性。《女工记》,2012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郑小琼最为重要的一本诗集,这本书的腰封上如此写道,“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这是郑小琼为她的女工姐妹写就的诗歌。但是,对于打工作家的称谓,郑小琼并不是欣然接受,她在后记中曾这样描述,“我一直拒绝做一个脸谱化的典型,这种脸谱化的生活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憎恶,很不幸,我依然成为了这一张脸谱”。这句话背后可以看到郑小琼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沦为某种无个性化的“们”的代言体。不仅仅是身份,同时也是诗歌风格。被固化、被标签都是脸谱化的悲哀,对诗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种没有前景的固化定格,对于打工诗人或者打工作家来说,这种脸谱化的定格更是一种悲哀,这意味着,题材范围只能定格于底层经验的自述,诗歌主旨范围也只能是展示现实环境下的愤懑和悲哀。有限的内容和无法再拓展的阶层意识,应该是郑小琼不愿接受的。但是不管外界评价如何,打工诗歌不可否认是广东诗歌界独树一帜的应和时代发展的诗作。只是如何将打工诗歌进行突破,需要诗人们加以努力,可以尝试打破个人经验的视域,以拓展性的尝试和传统文化、世界历史,甚至和人性尊严及爱的超越联系起来,从主题上拓展此类题材的深度,同时也能对时代的发展做出最强音的回应。

二、超越性诗学的努力

但是仅限于现代化诗意的营造,以及打工诗歌的书写,广东诗歌界对经济时代的回应或许还是太单薄了点,如何才能真正让广东诗歌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代中,从精神力度上发出能相匹配的回应之声?从自身经验出发,但又不限于此,超越其上,用理想诗歌的终极关怀超越当下的现实关怀,广东诗歌界的“完整性写作”诗学观念的提出,让经济大省的广东树立起具有超越性的诗学理想旗帜。

由世宾、东荡子、黄礼孩提出的“完整性写作”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唱响了广东诗歌界理论创新的高歌。在2011年世宾、陈培浩曾主编了题为《完整性写作》的诗歌集及诗歌文论集,共上下两册。耿占春、谢有顺等学者在文论集中对“完整性写作”概念的评论,都或多或少涉及了其超越性的审美特点。

世宾曾书写下“完整性写作”的唯一目的和八个原则,他认为,“‘完整性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人重回人性的大地,使人类坚定而美好地活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世宾用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激情宣称“完整性写作”既是本体论,也是方法论。“它向世界显示了人存在的本质,也告诉了人如何从破碎和物化的命运中挣脱出来,抵达人性的大地”。世宾代表的这种诗学理想,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可以在广东物质化高度发展的当下,让文学的发展,让诗歌的创作进行一种自省式的创作超越。这种努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工具理性、功利性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可能让急功近利的手段成为目的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会出现的一个转型,出现一个向审美理性、道德理性转向的需求。“完整性写作”的概念的提出,正好应和了时代的需求,在诗歌领域,审美超越性的诗学努力已经在广东诗歌界唱响。

在席勒的美学中,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工具理性的深化,会造成人性的分裂,最终变成感性与理性的分离、对抗,这种异化状态只有通过审美,才能达到恢复人性,实现道德法治,最终建立伦理国家。在席勒看来,诗歌的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最终的诗歌理想还是要有一种终极关怀存在。“完整性写作”正好契合了恢复人性,回归人性,摆脱单向度发展可能造成的异化路径。

“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这是谢有顺在《完整性写作》文论集中的文章题目,也完美地代表了他对“完整性写作”概念的欣赏。他曾描述自己所理解的“文学整体观”,“就是一个作家的写作不仅要有丰富的维度,它还必须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传统有着相通的脉搏和表情。……所谓的文学整体观,提倡的就是要从简单的现世文学的模式中超越出来,以一个整体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而实现文学整体观的关键,就是要把文学从单维度向多维度推进,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向度和意义空间”。谢有顺在这段评论中把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和创作资源等内容都纳入到“整体性”的内涵中,这和世宾的“完整性写作”形成了呼应。诸如此类的文学观点、诗歌理论在“完整性写作”概念的提出时,不断地从各类学者、诗人的笔下提出,超越性诗学的努力在诗歌界乃至文学界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涟漪式发展的宏大回应。

猜你喜欢
郑小琼诗群完整性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
你是我梦中的雨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中国诗选
诗纪·80后
高速信号采集及存储系统的信号完整性研究分析
郑小琼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