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灵犀 整理
2019年6月18日,由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和中国体验设计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粤海风杂志社协办的“中国设计的广东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东南大学、深圳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和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广东文艺研究所等十多位专家、学者、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大会主席、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东南大学教授凌继尧、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方海,以及《粤海风》副主编管琼分别致辞。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张晓刚主持。
本次论坛以“中国设计的广东经验”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和设计实践,就广东设计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广东设计经验和品格,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广东设计的机遇与挑战、广东工业设计、文创、文旅的发展状况等议题进行了学术发言,研讨交流。为广东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现将各位专家的发言摘录如下:
凌继尧(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东南大学教授):中国设计的广东经验有很多,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东设计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表现为广东省领导对设计的态度更积极,广东企业对设计的兴趣更浓厚。广东高校设计教师与社会的合作更密切。为了使广东设计领跑全国,并且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广东设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理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世界上任何一种优秀的设计,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而一定的理念来源于一种和多种理论,这些与设计有关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消费理论等。如果说各种优秀的设计案例是流的话,那理论才是源。我们要努力掌握生生不息的产生各种优秀设计案例的源头活水。华为最近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华为领先世界的技术,很少有人谈到华为的设计问题。华为在巴黎成立了美学中心,目的显而易见,希望用美学理论来指导设计。华为用理论来指导设计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华为为广东设计提供了新兴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方海(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广东地区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地区。前两年,中央又把粤港澳大湾区列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发开放的地区。这对于我们的教学科研,尤其跟企业的联合是个重要的机遇。
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学科是年轻的学科,在过去的20年当中也有快速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从本科到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尤其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以后的运作和发展当中,希望在设计方面有更多的实践、更多的总结,跟企业、兄弟院校、相关的部门有更多的合作。
管琼(粤海风杂志社副主编):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这是我对设计的很初浅解读。往专业里说,是在座各位专家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大家相聚一堂的目的。仅从一个普通现代人的角度,我看到的设计要简单得多。前几天,我在苏州参观了拙政园。拙政园里有一处很小但十分精巧别致的俗称“扇亭”的“与谁同坐轩”。大家知道这是取自宋朝苏东坡《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清代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姚孟起,为清朝贡生苏州人,被称为欧体第一人。书法家。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他优游林泉,流连山水,希求超脱。故孤芳自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游客的心弦,使之与山水共响。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这是中国园林里一个很小的设计例子,将文人园主人的人生情怀、人生追求通过具体的山水园林来传达。非常期待中国设计的“广东经验”,这样的思考与理论研究,对于正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特别是广东的各行各业的发展,从理论引领到实践上的介入,都是极其宝贵的。
胡飞(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执行院长):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广东的工业设计生态》。广东工业设计的土壤非常好。首先,取决于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其次,广东的设计发展处在领先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设计从香港引进了整个西方现代的设计体系,发展了将近40年。工业设计的缘起,与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在“文革”中重启的广交会,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设立,以及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建立等密不可分。第三,广东工业设计行业最早进入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成立了当时的全国第一家工业设计的专业机构——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以及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整个工业设计的行业组织在广东蓬勃兴起。第四,广东设计政策的制定,以及在政府的引导下,一直处在全国的最前列。比如,广东省的“省长杯”,是全国首个是以政府行政长官的名义命名的奖项,希望通过推动工业设计的获奖作品来提升整个广东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值得推广的做法是,政府对获得“省长杯”的最主要奖项的主创设计师颁发政治荣誉,包括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技术能手、广东省的十大设计师等。目前,“省长杯”的这一套体系在佛山、珠海等地推广下去成为“市长杯”,对整个的产业生态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工业设计,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东凌企业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把工业设计中心和研发中心平台进行并列整合,自主研发设计产品,实现制造转型的升级。第六,广东率先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定的试点工作,并在企业广泛推广。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的情况是,设计城园区已聚集了超过8000名的设计师,在佛山市聚集超过8万名的设计师,预计以此为中心的整个粤港澳的联动,将辐射到80万名的设计师和相关设计行业。第七,广东设计的研究具有相对独特的路径。蓬勃发展的企业,以其创新力牵引着整个设计的研究往前推进。以设计驱动获得商业成功的案例,在作出经验总结后反过来促推企业发展。第九,最近几年整个广东设计产业发展百花齐放,设计师品牌的呈现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关系:政府拉动,企业支持,社会关注以及高效的推动。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方面,探索实施了城乡艺术研究所、善居公益等项目,回应了当下社会的需求。在广东,工业设计的生态已经成型,但是粤港澳的设计生态圈的建设还有待时日。
祝帅(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我今天的论题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三城记》。“三城记”,指的是北京、广州和深圳三座城市,主要以广东经验(广州、深圳)为主,将北京作为参照系,进行一个对比研究。
谈到北京,必要提到北京的设计教育。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的设计院校,成立之初就开设装潢系(最早的三个系之一)和商业美术专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设计教育的核心从美术学院转到综合大学。重要的是,北京设计的发展得益于制度(政策)的优势和倾斜。就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和吉祥物设计来说,尽管广深聚集了中国最强的平面设计力量,鉴于奥运会选址北京,官方就指定从北京找企业、院校的设计人才负责。不可忽视,这是推动北京设计发展的政策因素。
相较之下,广州是另一种独特的存在。虽然中国最早的设计院校建立在北京,但是就开放程度而言,因为广东靠近特区,广州平面设计在改革开放后起步最早。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聘请了香港的靳埭强等一批设计师为1977级广州美院工农兵学院大专班授课,王粤飞、王序“二王”这两位后来成为广东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就是此班的学员。广州平面设计的发达,得益于新中国外贸的发展,1957年设立的广交会从未中断。强调服务和营销的广告产业在广州发展迅猛,除省广外,白马、平成等本土私营广告公司都各有特色,且培养了一批广告创意专业人才。现在,广州拥有国家市场监督总局设立的首批国家广告产业园之一。但总体而言,在广州,平面设计的氛围无法与深圳相比,就产业而言,更是远远落后于工业设计。
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其特点也非常显著。1992年是深圳平面设计的元年。1992年深圳举办了首个平面设计展,为观众带来了很多创新元素,激发着深圳本土设计师不断学习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新手法和表现语言。其中,陈绍华、王粤飞、王序等人在国内平面设计界的地位得到公认。王粤飞说过,“深圳平面设计得益于深圳的改革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他们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自然形成的群体现象,还不能称之为学派。学派应该是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对时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时至今日,随着深圳几位著名设计师逐渐退出创作盛年,深圳设计的危机正逐渐显现。
随着后平面时代的到来,设计行业正在面临重新洗牌。“平面设计终结”“平面设计已死”的论调此起彼伏。高校中,平面设计专业纷纷转型为社会创新设计、服务设计,而广告专业纷纷更名为创意传播、战略传播、策略传播、营销传播等。还有,人工智能带给业界一种“唯概念热”或者说是“概念狂欢”,其中很多概念本身就有一种脱离实际的虚假繁荣的表象。面对此种现象,设计学界应该率先带头阻止业界不断创造缺乏实际内核的新词语、新概念,回到平面设计这一概念的初心,为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
王方良(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部长):我今天讲的论题是《深大文创——从制度设计到实践探索》。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深圳是中国内陆第一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深圳也走在了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前列。深圳从文化战略高度,打造文创平台,发展文创企业、文创协会,以及给予扶持政策等方面促进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自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以来,深圳就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于2004年率先在全国打造了一个文化创业产业相关的博览交易平台——文博会。2011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持续扶持和鼓励发展文创企业,近年来涌现了如国瓷永丰源、香云莎、贺贺文化等知名文创企业(品牌)。深圳市及各区,如宝安区、龙华新区、福田区等相继成立文化创意行业协会、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重要的是,深圳市政府一直在文化政策方面助力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2011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2018年,根据《规划》制定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及配套政策,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给深圳带来了优质的文创环境。
作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圳大学也秉承了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深圳大学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建立健全了从政策咨询到创意实践的各级机构,孕育并孵化了众多成功的文创企业和品牌,为业界提供了从教育教学到产业实践的成功范例。比如,1987年创立了侧重创意实践的艺术设计学院;2009年创立了侧重成果转化学生创业园;2009年创立了侧重政策咨询文化产业研究院;2016年创立了侧重创客培训创新创业学院;研发了深大盒子、草木蓝兮等文创品牌;特别是深大品牌文化店的建立和《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的提出,开全国之先河,成为业界效仿的典范。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本土工业设计机构发展模式的观察和思考》是我2012年来开始关注的课题。从2012年到2017年间,我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工业设计机构为观察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发现,部分本土工业设计机构正在尝试突破传统的设计服务模式,结合自身资源和不同情况开拓更丰富的业务模式。其中,既包括合作设计、设计入股和自主设计,也包括向设计行业上下游的业务拓展。
新的业务模式不仅拓展设计机构的生存空间,也给设计产业乃至区域制造业带来提升:首先,相比简单的委托设计,在合作设计、自主设计等模式下,设计研究获得的投入更多,有利于设计本身向更高水平发展;其次,设计入股并分成的模式对激励原创性设计尤为有效,而自主设计的模式为产生“创新型产品”提供了土壤;最后,由于设计入股、合作设计的模式将设计机构与制造企业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利益攸关的共同主体对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更为有力。探索以产业为主战场的工业设计业务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国工业设计机构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也代表了未来工业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往发展来看,我国本土设计行业思维相对比较保守、存在“重工轻商”的观念,同时深受技术思维影响,设计机构往往对商业因素不够敏感,极少考虑设计与商业的链接,也不太关注机构运营的商业模式。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为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之下,新的业务渠道和运作模式的拓展成为大势所趋。
江涛(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我今天演讲的主题为《本土与国际大湾区语境下的广东设计发展》。改革开放是广东设计能够取得以往成绩的重要经验。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设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开始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从《纲要》的内容看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是广东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环球时报》转载2018年12月美国《财富》杂志文章,原题为:中国的设计师能迎头赶上吗?中国企业急需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机遇已经到来,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语境下,广东设计如何在日益深入的国际对话、交流与合作中,真正确立自身的国际地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核心是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将本土与国际融合,进行广东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视觉创造,为世界文化和设计贡献全新的中国设计文化、设计智慧。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既然要对话、要交流、要融合,当然要学习双方都能懂的语言,就设计语言来说,是已有的能够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的现代设计语言。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照搬国际现代设计的图式。另一方面,在理解和掌握国际现代设计语言的基础上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做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视觉贡献。但要注意避免:照搬传统文化已有的视觉成果,即过于本土化的设计语言。
由于香港与广东地理位置接近,如今又同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语境下,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靳埭强水墨海报作品(山、云、风)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水墨大概是传统视觉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元素,中国传统水墨画对画面元素的运用也强调“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等讲求简约的画面构成手段,正好与从包豪斯便开始的简洁现代平面设计构图方式相通。深浅浓淡不一的墨迹,也与现代艺术中的肌理表现类似,这是本土与国际融合的优秀范例,香港平面设计也因此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精于中国传统,博取西方所长,进而突破传统,塑造独特风格,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都是这些成功将本土与国际融合,并进行全新视觉创造的设计。
余小宝(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我演讲的题目是《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主要分三部分铺开。一是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的背景内涵,二是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符号,三是设计赋能传统文化体验。希望现代设计通过赋能的方法,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那么如何去开发?这是本课题思考的问题。
赋能有授予某种权力和能力之意,目的在于延伸和扩展被赋能者的能力。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历史演化汇集而成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多样性、稳定性、传承性等特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众多。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这些门类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视听语汇和程式技法。然而,文化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当民俗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时,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消费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的冷遇。如何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将其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对接,以突破自身发展的困境,这是传统文化实现价值创新的关键。
设计赋能传统文化是以设计的思维和手段提升传统文化价值再创的能力。现代设计是价值创新的先锋,位于价值链的前端,在资源整合,激发产业自身活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现代设计能否通过赋能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了更清楚地探索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的可能路径,我们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表达,了解设计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新的产品,使传统文化重新进入日常生活;二是传统文化的运营模式,探索设计如何赋能传统文化语境,创造传统文化的消费场景。
比如说,设计为剪纸文化符号赋能的基本途径是融合——剪纸符号与现代家居的融合、剪纸符号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剪纸符号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贺贺文化的一款剪纸开运门帘就深受市场欢迎,简单易拆装的套杆方式克服了传统粘贴方式的不便,从而开拓出新的剪纸品类。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符号,以符号的融合为基础,还包括符号的迁徙和变异。深圳原一优品文化传播公司借鉴古代帝王龙袍上山纹的意象,运用“微缩营造式”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一件独具东方美学智慧的笔架。
张波(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旅设计视角下的打造粤西副省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湛江,是粤西一个特殊城市。作为广东原第二大城市,近30年来经济发展落后。其原因在于:领导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失利,交通条件的严重落后与制约。另一方面,粤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海岸线、风俗、亚热带经济作物、海洋资源、海运资源、历史名人等。
结合当前世界创意产业的绿色发展趋势及文化和旅游部有关文旅发展的需求,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副省域中心城市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丰富的土壤。结合建筑遗产保护、依托环海南与广西钦州等自贸区、出海港地理优势,制定出三层核心圆遗产保护开发策略及三级经济圈发展战略。具体做法是,我以雷州西湖旧建筑群——浚元书院、十贤祠,以及湛江新民印刷厂废弃厂址等为例进行规划改造设计。雷州西湖及南湖区域的旧建筑群落目前处于荒芜状态,结合当前文旅及建筑遗产保护,在对该景区进行全部数字化建筑复原后,进行重新改造设计,内容涉及流水平台、雷州文化展示长廊、书法遗迹保护长廊、十贤祠历史人物文迹展厅,以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如餐饮、停车场、泛舟茶饮等,努力打造一个市民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及景区旅游。对于湛江新民印刷厂,在综合考虑湛江市赤坎老区人口资源、高校资源、交通等条件后,将它改造成为一个集艺术公益讲堂、艺术家创作与销售、交流创意产业园区。
张志刚(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我的论题是《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个破题广东设计,第二个聚焦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第三个广东设计未来的走向、机遇和挑战。
广东设计是当代中国设计版图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现实支撑和杰出代表。作为中国设计的区域性概念,广东设计具有相当的典范性。广东设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实践中锻造出鲜明的实践品格:首先,以制造业为依托,扎根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机制活力十足;其次,服务国家战略,争当全国设计创新“领头雁”;第三,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广东设计”新领域。在迈向“湾区设计”的过程中,“广东设计”需要深化粤港澳合作,注重发挥粤港澳在工业设计人才、技术、平台、渠道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有着独特的使命担当:一是优化全省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二是“广东设计再出发”,为中国设计创新提供新样板;三是深度国际化,争做全球四大湾区的领头羊。此外,“广东设计”还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机统筹主脉与分流的关系、完成从突出局部到兼顾整体的转变、协调经验总结与示范推广的关系、注意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统一等。
王廷信(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向来关注理论问题,在设计方面,做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艺术学理论研究,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关注艺术学理论的应用,以及艺术学理论对于设计实践及其他艺术门类事件的学理性,从而丰富我们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
关于中国设计的广东经验,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论题。广东在中国近40年发展历史中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像广州、深圳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独特的。它跟内地的上海、北京、南京这些城市区别很大。如果说,从设计入手,能够观察出广东省这个地区在设计领域方面的特点和成果,那么,既可以丰富艺术理论,也可以指导实践。同时,也可以把广东经验通过理论总结有效地推广到全国。总而言之,对此课题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今天的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前面八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于“中国设计的广东经验”作了各自的探索和论述。对于这个话题的研究、探索亦或考察,仍要不断的继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