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思考

2019-01-14 02:55李彤
求知导刊 2019年32期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想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把握教学规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目标。

关键词:思品课堂;教学规律;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73-02

引    言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提升自身素养,把握教学规律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肩负着对学生传播先进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任务,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1)加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政治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从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2)经常反思,提升课堂把握能力。教师仅仅有渊博的知识还不够,还要经常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敢于直面教學失误。这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语言。

(3)严于律己,规范师德行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先正己。教师要通过展示自身的品德修养、奉献精神、知识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应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只有凡事自己先做到,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课堂环境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觉悟、知行统一,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率[1]。

1.互动学习法

应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只言片语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围绕社会重大事件或教学内容的一个主题,通过交流、研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学《温暖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什么是温暖?在家里发生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否带给你温暖?在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俗话说:“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在授课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研讨、激烈的争论中明理,从而导行。

2.实践操作法

烦冗复杂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十分乏味枯燥,教师可以改变教法,采用实地参观、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动手制作等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将卡片拼成我国的地图,再查查自己的家乡位于哪个省。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觉到祖国的辽阔,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这正是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3.故事讲述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喜好,将课本中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道德观念、深刻哲理等内化于形象、生动的小故事中。例如,在《诚信是金》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寻找贴近生活、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事,也可以是名人的事,只要故事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即可。学生在课堂上为全班讲故事,通过故事谈谈自己对诚信的理解,由此实现了教学目的。

4.情境创设法

人的情感往往会受到情境和氛围的感染,尤其是未成熟的学生,更会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触景生情,引起感情共鸣,这也是一些教师愿意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原因。例如,在《伸出我们的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创设新颖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友爱、真挚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5.案例分析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选取先进人物的故事和行为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选择一些领袖、英雄、模范或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具备的高尚品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典型案例,不仅能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而且能释放典型案例具有的巨大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6.角色扮演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或演示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以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真实演绎教材中的人物,再现当时的具体故事情节,通过亲身表演,使学生领悟教材知识的内涵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唤醒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对比体验,能够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内化道德认识。

7.社会实践法

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是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确定主题,如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问题,让学生深入家庭、深入社区,联系生活实际,调查采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写成文章,并进行交流。这样的形式让学习变得活泼生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课堂所学知识,并且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发展,开展信念教育

教师要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上下功夫。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聚焦“学生主体”,根据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信念教育,提升政治素养。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和健康心态,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四、利用现代技术,增强教学实效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教学媒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品德与社会课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模型、图片、幻灯片等视听辅助设备,增强教学媒介的实效,使课堂更活跃,推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高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结    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其他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6):64-65.

作者简介:李彤(1963.11—),女,辽宁营口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