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鹏
摘 要:近几年的教育部分为学校增加了很多教学需求,初中理科的教育需求也得到了重视,教育部门也为此增加了很多教学需求。在理科的课程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太少,因为物质条件的不允许,所以教师只能靠说教方式进行传授知识。
关键词:实验包;初中理科教学中;尝试
“实验包”其实就是把一些有关于实验东西放入到一个集中箱里,然后配备好放入教室中,在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可以提供与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验解决课上不同的问题和疑问,也能通过实验预习下一堂课要上的内容。“实验包”加入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也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念,最终有效的提高学生理科成绩。
一 “实验包”的设计与开发
(一)按学配置的原则
“实验包”的设计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理科知识,在“实验包”的设计中一直都是以学生为主,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學习需要。在设计“实验包”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进行设计,严格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配置,尽可能的让“实验包”舒适科学。
(二)同步跟进的原则
“实验包”的设计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因此,“实验包”里面的内容要跟教材息息相关,不但的完善进度,更要完善教学进度,做到教学与“实验包”同步,这样才能让“实验包”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三)种类安全,便于拓展
“实验包”的设计不光要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还要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的实验和拓展,但是想要完成这些研究和拓展,就要尽可能的配全“实验包”里的器材和药品,这样丰富的实验包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帮助和提升,也能保证学生的使用安全。
(四)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实验包“的设计可以称为是一个流动的实验室,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室是要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实验包”一定保证自身的安全性,比如一些有害的药品是不能随便装置在“实验包”内的。在学生使用“实验包”的时候,要让其产生的效果准确并且客观,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不能因为实验效果不佳而引起学生掌握知识的偏差。
(五)低成本,高效率
“实验包”要求每个班级都要配备足够数量,因此“实验包”里的东西都是大量的,这时就要考虑“实验包”的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废物利用,使“实验包”变得低成本,高效率。
二 利用“实验包”进行实验辅助教学
(一)利用“实验包“进行课堂教学”
“实验包”又称“流动性实验室”,每堂科学教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恰恰实验教学能让学生更有效更直观的参与进来,并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有了“实验包”以后,可以在课程中随时随地开始进行实验。
例如:在上电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电学元件,比如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研究等等实验内容,但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教师演示进行实验讲解的。
(二)利用“实验包”巩固知识
“实验包”的加入变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都是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但是这样枯燥的练习题会让学生对其慢慢产生反感,最终这种复习方法让学生减少对学习理科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将“实验包”加入其中的话就会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课上课下不懂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实验包”超前自主学习,形成课堂真正的“情境”
课前预习学生都是通过看书预习的额,但是单凭看书是不能真正预习的,学生最后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预习。但是把“实验包”融入到预习中,那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就会转变为主动学习。“实验包”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对预习产生极高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师交代的预习任务。
(四)利用“实验包”让学生对实验活动感兴趣,巩固课堂知识
“实验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源,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包”对理科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实验包”和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合,让学生的兴趣一直增加,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加巩固。
(五)利用“实验包”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持久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让学生对其感兴趣,那学习自然会轻松很多。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实验包”进行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活动,共同讨论探究知识点,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所提升,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结语:
“实验包”的融入,让初中理科教学变得更轻松些,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理科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把“实验包”加入到教学中,也能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闷心.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康玉琴. 利用化学数字化实验培养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