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视野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向与策略

2019-01-14 09:13徐筱明
今日财富 2019年35期
关键词:适龄教育经费大众化

徐筱明

我国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双重使命,在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转型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在后大众化时期,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这种使命,就必须要构建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系统。但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很多的难题,比如说招生生源的逐渐减少,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产业升级需求,难以获得当地财政的大力支持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着高职院校能不能顺利从大众时期过渡到后大众时期。

后大众化是立足于人人参与的普及化阶段,以便来应对在大众化前期所造成的疯狂扩张的危机。通过之前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在后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广泛的招收非适龄人口来得到解决。要想实现这种目标,便会使得其发生质的转变,而我国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可以应对这种转变的结构。所以,作为后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肩负起这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今面临的生源减少等一系列困境的原因是什么?要如何去解决才能脱颖而出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

一、后大众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发展的新使命

后大众化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教育新现象的理论。表述了教育适龄学生还没有达到普及就出现了停滞等问题,反而成年人学生的人数却在一年比一年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是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持续扩张,而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出现招生人数的减少,所以为了发展,高职院校就必须去扩大招生的市场。现今各个年龄段都对教育有着很大的需求。所以,政府部门颁布一些非适龄人口的教育的政策或者去创建短期的教育机构来应对当前的这种情况。比如“扩招100万”背景下开展的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试点改革,就是高职院校招生一种较好的转型或是发展补充。

曾经有位学者提出,要想使得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也要创建一些新型的短期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但日本以及其他的国家都是把私立学校作为主体,而不是公立学校。而不同于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模式,我国已经开始在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我们一般把它叫做中国模式。在我国,国家的公办学校进行着主要的教学任务,而私立学校规模较小,不能承担起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主要任务。在市场化程度下,我国高职院校相对比较弱,在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所学的课程之间学生的流动性比较低;主要是适龄学生人口。所以,我国高等教育没有形成比较大的规模扩大的大众化趋势,所以在规模扩大时,无法去及时的应对;那些可以承担后大众化和普及化任务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发展起来,不能够很好地去应对非适龄人口的教育需要。

二、高职院校在中国模式下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开始逐渐上升,截至2019年较之20世纪初增长了约8.2倍。随着职业教育重大政策和各种规划书、文件的陆续出台,我国的高职院校将再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文化、教育等因素已经陷入了中国模式当中:

(一)招生人数减少的困境

我国的18-22岁的适龄招生人数在2008年达到最大,为1.24亿,到2020年将逐渐减少到8350万人,平均一年就减少了340万人。高考报名人数与适龄招生人数一样也在不断的减少,在2008年达到历史报考人数最高1050万以后开始逐渐的下降,而到了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只有933万。这些现象都导致了高职教育和私立教育都开始出现招生少的危机。随着这种情况越发的嚴重,即使降低入学分数线不少高职院校也难以完成预期的招生计划,并且这种情况还会进一步的加剧。

(二)压缩式的培养模式困境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仅仅是在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去降低一些课程的难度。高职院校在办学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资金等方面都不如本科学校。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同感相对而言要低,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出现了压缩式培养的困境。

(三)资金来源有限的困境

在面对如今财政来源的困境时,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等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经常性支出成本的平均比值为2.53。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在教育的经常性经费投入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力度对这方面的投入。但是,我国却和这种现象截然不同,我国在对教育进行资金投入时,投入本科院校的教育经费比较多,投入高职院校的就比较少,大致在2009年,高等教育的财政教育经费为2191.26亿元,而其中本科的财政教育经费为1828.22亿元,但是两种院校的招生人数却是大致一样的,这也是目前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四)投入高、产出低的就业困境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靠着贷款和学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费都比较昂贵,学生们花一大笔钱来学校学习只是为了最终可以获得专科的文凭,而这种文凭在社会上不是特别被认可,并且就业以后比较容易失业,薪资也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和本科毕业生相比,其发展前景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才会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比较低,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高职院校由于现今国家教育行政的控制使得其缺乏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在我国,政府是主要的教育机构的主体,政府都是跟着教育体制的方向来发展的。如果政府还要依据指令来直接管理教育机构,那么将会使得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而变得疲惫不堪,从而无法准确捕捉到市场的信息需求。

三、后大众化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现今在后大众化时期,高职院校不仅肩负着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转型的任务,也肩负着产业结构转型的使命。因此,要解决当今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困难便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当今的高职院校摆脱困境,我们根据之前的后大众化相关知识以及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策略上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一)办学主体私有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所以,我们在教育上的财政负担比较重。我国除了要承担起九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教育经费外,还要推行中职的免费教育,这使得之后的教育经费便会越来越庞大,最终走向一个“死胡同”里。所以,政府要学会去放下一些权利,放开高等教育的市场,允许更多的私人办学,这是之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办学目标职业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上仍然属于选拔性的教育,并在规定好的标准化课程里进行教学,这种比较适合大众化前期,但是,这样会使得其停留在对知识本身的追求或者学科的理论导向。如今的适龄人口和成人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知识是不同的,根据这种情况,就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化教育落实到位,而弱化之前的以学习学科知识为重点的教育方向。要提高学生在激烈的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和职能,就必须去向学生传授可以适应实际社会的知识技能,这样他们才可以去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课程的模块化

在后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并且也要极具灵活性。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职业技能下更大的教学要求。所以,要形成可以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教育结构。

(四)高职教育的无边界化

我们可以从高等教育由之前的大众化向后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看出,大量的成年人的入学导致学习的边界正在被跨越,都在向无边界转变,这意味着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等之间都在进行相互的渗透。由于以前的教育文化的影响,加上政府部门为了自身发展的利益,导致短期的高职院校都在尽力的去推动学校规模的扩大而看不到根本的问题。所以,要想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去转变传统的观念,将高职院校向无边界化推进,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适龄教育经费大众化
给单身者“算命”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网游适龄提示不能只是提示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普通学生家长对适龄听障儿童入学态度的调查
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围生期血液学检验指标变化及妊娠结局分析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