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宜霖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她笔下的《色·戒》一书是一本颇有名气的女性小说,《色·戒》主要是以女性作为叙事主体,讲述的是一位为了爱情的女性在当时政治环境中的理性与感情冲突。当《色·戒》改编为电影时,《色·戒》中的女性话语权就开始进行了结构与重建。李安在改编《色·戒》时削弱了女性话语权,提升了男性话语权,然后使得女性话语权和男性话语权之间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性别的格局,让观众不禁开始对人性展开探索。
关键词:《色·戒》 女性话语 结构与重建
主旋律商业片的发展概况及类型研究
自1987年始,我国电影发展出现“主旋律”这一特定概念,相关部门将“主旋律”定义为彰显民族精神、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现实主义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经历艰苦创业实现丰功伟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起初,主旋律电影的出现源于国家主管部门对时下娱乐片侵蚀国家主流文化的担忧与矫正影视作品中意识形态的目的,所以我们对主旋律电影的把控基本上限定为从电影题材到主题思想等均需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主旋律电影热潮,主要作品有《开国大典》《大决战》《鸦片战争》《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等。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1994年之后进口大片涌入中国,单纯地塑造伟人英雄等形象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主流市场并没有获得较多的积极认可。
进入新世纪后,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进一步泛化,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电影,2006年一部讲述革命青年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交织的《云水谣》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重要范例。2007年,一部以商业电影运作方式制作的主旋律影片《集结号》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这部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故事的商业电影全片富于主旋律色彩,打破了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投拍主旋律的传统。这与其说是市场资本‘主动拍摄主旋律故事,不如说主旋律故事的广阔前景吸引了资本的进入,从而开创了‘主旋律与‘商业片的嫁接。在这个意义上,‘主旋律已经失去了八十年代的涵义,取而代之的是‘主流电影的命名。”
主流電影的命名鼓励了国产大片的迅速转型,2007年前后我国电影市场从《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充满悲观、暴力的阴谋故事走向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商业片,例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辛亥革命》等。之后,我国的主流电影市场就开始对“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与“商业电影主旋律化”这两种创作模式进行探索,为中国大片的市场化成熟和艺术化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其实早在1999年,学者尹鸿就曾以电影《紧急迫降》为案例关注到“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与“商业电影主旋律化”这一现象。2009年,学者饶曙光提到当下中国的主流电影应该有两大体系: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国家主流电影表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塑造民族形象、国家形象,饶曙光提出的国家主流电影从内涵上讲与主旋律商业片类似。主旋律商业片主要指赋予主旋律电影以商业性的特色、以叙述历史为主,肯定和接受电影的娱乐属性,但同时坚持对意识形态性的把握,并延续传统主旋律影片的传统创作模式的应用。
近20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在票房上都展现出不俗的成绩,但这些电影从制作模式和叙事特点上来看都是鲜明的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代表。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从主流电影提出以来的以革命历史事件或先进模范人物为题材的主旋律商业片,例如《建党伟业》《百团大战》《李保国》《古田军号》等。研究主旋律商业片是非常具有商业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的,通过探究其美学特征,寻找如何在保证主旋律商业片在真实还原史实、表现英雄人物品格的同时,仍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观众接受度的创作手段,从而指导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电影。
叙事与影像的历史再现
史诗性的美学风格。“史诗”是文学体裁中一种特殊类型,它的基本特征则定义为史诗性。史诗性在当今的传媒艺术时代不仅指文学作品中的宏大叙事特质,更是渗透到电影艺术当中用以标示影视作品的美学风格特性。黑格尔对史诗历史内容的论述中有两条重要的界定:一、真正的史诗中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件孤立偶发的事,而是一个从时代与民族的整体中衍生出来的动作, 只有把这个动作放在一个较大的世界里才能认识清楚。二、一般地说,战争中的冲突能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境。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激情的活动,在战争中全民族会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近年来,我国的主旋律商业电影在题材与叙事表述中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史诗性风格特征。
我国的主旋律商业片在题材上主要呈现出一种极端复杂性,大多数影片在取材上体现出了我党和国家的反帝反封、民族自强的艰难创业历史,例如电影《古田军号》讲述了一次决定我党命运的重要会议——古田会议的历史背景与其胜利召开。影片以小号手池有田的视角展现当年红四军在闽西发生的故事,配以池有田孙子的旁白讲述了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历史的了解与认知,把昨天与今天、战争与和平联结了起来。影片中不断有过去与现在的古田的风貌交叉出现,表达了一种超越具体战役、具体事件的历史反思与哲学观照,客观地反映出我军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先烈艰难创业的伟大精神,体现出强烈的史诗性风格。
还有一部分表现模范人物英雄事迹题材的影片,更是以人物一生为线索表现了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这个宏大的历史命题,例如电影《邓稼先》就讲述了邓稼先为实现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破而无私奉献一生的事迹。这类影片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事业相结合,表现了在时代潮流中个人命运的坎坷,表达了家国一体的传统理念,具有强烈的史诗意味。
主旋律商业片在影像上也很注重意境氛围的构建,用大制作、大特效等方法,勾勒宏大的战争场面,表现民族反抗侵略的史诗性意义,例如影片《百团大战》的影像核心是表现战争场面、动作与战争中的人性。影片中不止一次使用了航拍镜头来表现大战场景中双方激烈的交战与我军不怕牺牲的冲锋,同时运用大量特写镜头来表现个人在战争中的渺小与危难当前人与人互相帮助的人性光辉。
历史的现实主义再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描写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的具体状貌,不仅要在影片题材上注重现实性,在内容上也要注意客观性的表述,在艺术表现上更是注重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主旋律商业片在创作中大多以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还原历史真实,直面革命与社会的复杂矛盾,张扬个人价值与理想的实现,表达时代精神。
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影片来说,观众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与楷模人物的故事都不陌生,因此主旋律商业片很少采用歌功颂德式的浮夸渲染来刻板地讲述故事,而是采用商业电影的叙事手法,把历史重大事件或人物事迹当成故事,真实地还原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的创业之艰与时代变革中党和国家冲破迷雾、迎来曙光的过程。例如在影片《建军大业》中,导演将建军史上的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事件一线式串联,真实地再现了建军大业中的关键历史事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性,使我党的建军史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除了叙事上的真实表达,主旋律商业片在影像语言表达方面也做出了对历史的现实主义再现的尝试。电影《建国大业》秉承纪实的风格,在拍摄时十分注意光线、色调、氛围等的处理与渲染,偶尔穿插纪录性的黑白镜头,营造一种厚重深沉的历史质感。影片为了突出表现共产党人的生活气息与新中国即将到来的喜悦,摄影师有意将其主要色调调为暖色,用明亮的窑洞、山花烂漫的气息衬托共产党人朝气蓬勃、成熟自信的形象。镜头一转,每逢表现国民党退败、党内一派紧张阴霾的气氛时摄影师则用灰暗、苍白的色调来强调。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借鉴了传统修辞手法,寓褒贬于叙事,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美学品质,也引领了主旋律商业片创作理念的变革。
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
“平民英雄”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的核心,在主旋律电影当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往往还肩负着表现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大多关注社会现实矛盾和多方复杂势力的较量,片中的历史人物常凌驾于现实之上,形成了脸谱化、扁平化的人物性格特征。英雄人物的形象往往“高大全”,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失真的审美感受与距离感。而主旋律商业片中,传统的“贵族英雄”开始解构,“平民英雄”不断催生。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通过“泛情化”的叙事策略,使人物的性格、动作、命运及其社会评价都通过细节的表达体现出伦理情感化,将当今社会人民的价值关怀与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权威形象融合起来,使得英雄获得更广泛的内涵表达。例如在电影《古田军号》中,毛泽东、朱德与陈毅三人的形象构建就通过朱、毛二人多次争吵,陈毅在中间当和事佬的片段突出地表现出来。毛泽东的年轻气盛、朱德对刘安恭的愛护与陈毅冷静公正地对待革命的形象都在井冈山惨烈突围后集中地爆发出来。影片中陈毅与毛泽东将小隔窗拉上拉下的片段、朱德送毛泽东兽皮大衣的细节与毛泽东在造纸厂与人民群众一同工作等众多细节,都将历史伟人的光辉形象融于平民化、人性化、日常化的动作表达当中。
同时,“平民英雄”的塑造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普通民众与平凡人物的事迹进行英雄化塑造,例如铁人王进喜、教授李保国等,这些普通的群众在电影塑造中不甚完美,但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有血有肉。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精彩描述,展现出平民英雄的魅力,缩短了长期以来国家意识与个人意志之间的距离。主旋律商业片通过对“平民英雄”的塑造,更加符合新时期受众的审美习惯,也为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增添了美学感染力。英雄形象的解构与重构也促进了新的审美价值观念的出现,使观众感受到在时代精神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和谐精神。
历史的戏剧化呈现。多年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创作经验累积形成了线性的时代纵览化的创作程式,在影片当中以线性的叙事结构让主人公按照历史事实一步一步完成任务,而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常倾向于突出正面表达,强调领袖的料事如神,而敌人都是纸老虎。这种约定俗成的创作习惯让创作者与受众都习惯性认为主旋律电影是服务于政治的,形成认知观念的僵化,十分不利于主旋律影片的艺术性发展。尽管主旋律电影注定了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连接,但戏剧性才是电影艺术深受观众喜爱的制胜法宝,因此,主旋律商业片也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戏剧化的演变。影片《建国大业》《建党大业》采用的就是群像化、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前期众多细节事件的展现都是为最后的大事件进行铺垫。而《古田军号》则更加体现出主旋律商业片的艺术进步,影片利用蒙太奇手法,镜头在历史与现实的特定情境中不断闪回,形成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独特表达。影片同时加入了悬念的设置,朱、毛二人相争不下,毛泽东失去领导指挥权、外部敌对势力威胁、红四军内部思想混乱、出现叛徒、连吃败仗……四面楚歌的红四军如何延续革命的星火,成为影片最大的戏剧冲突。导演在情节设计中张弛有度,让红四军在惨败后触底反击,极富戏剧张力。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历史的同时,遵循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构建戏剧情境,增加影片冲突,使主旋律商业片既能实现其教育功能又富于观赏性。
体现青春成长的核心命题。早期的主旋律电影因其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政治说教式的叙事模式在市场中没有受到较高评价,从受众角度来看并没有达到其传播教育的目的。当下我国的电影消费市场以80后的青年观众为主要动力,为了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主旋律商业片一改传统在演员方面启用大量青年明星演员,在叙事方面也呈现出“去政治化、去阶级化”的新思路。
在青年受众中备受热捧的“小鲜肉”演员无疑是具有号召力的,在电影中使用明星来吸引观众是常见的商业策略,因此在主旋律电影中大量使用大流量明星演员是主旋律商业片近年来较多采取的手段。例如《建国大业》共使用了187位明星演员,《建党伟业》中也有108位,当青年观众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主旋律商业片也开始适应市场进行自我转型。依据“主旋律”题材与年代的特殊性,也注定了影片将会更加注重青年人的立场和声音。
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当中,青春已不再是一个单纯体现时间界限的名词,其内涵已发展成我国主流文化对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文化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近年来,随着电影艺术创作思维在主旋律商业片中的演进,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呈现的青春化叙事也让人眼前一亮。影片将革命历程与青春故事融合,将革命先烈确立信仰的过程转变为青年人的成长,例如影片《古田军号》中就将朱德与毛泽东针对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过程融入二人建立革命友谊的故事,让观众在领悟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感动于革命先烈的情感与成长的精神,与当下时代青年的价值观念挂钩,从而满足观众认同与宣泄的观影心理。
结语
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讨论主旋律商业片的美学特征其意义不仅在于总结经验、指导创作,更在于辩证地分析构成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寻求出可以指导主旋律商业片创作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纵观近年来主旋律商业片的市场表现,观众的审美认同与经济效益的收入具有明显的提升,但与主流商业电影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旋律商业片中所传递的正能量不仅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更是为了在人们欣赏艺术影像的同时帮助其构建对生命价值与生活本质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栏目责编:杨 刚
参考文献:
1.张慧瑜:《暴露创伤与抚慰伤口——〈唐山大地震〉的文化功能》,《读书》,2010(11)。
2.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文艺研究》,2009(1)。
3.马润生:《史诗性的戏剧与电影》,《戏剧》,2000(1)。
4.韦小波:《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审美与叙事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5.陈旭光,范志忠:《中国电影蓝皮书201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