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珍珠
摘 要:教师使用教材是个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要明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要学会以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懂得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
关键词: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物体位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59-2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材的作用。基于以上理念,笔者以《物体位置的确定》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对处理教材的一些感悟。
一、首次教学及问题诊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和数量变化有紧密的联系并且用一对数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我完全根据课本内容进行,以学生观察交流为主。
1.教学简录
学生分成4人一组,事先准备好地球仪。
师:生活中人们很关心物体的数量变化和位置变化。地理课上,我们是不是学过用经度纬度表示一个物体的地理位置?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好,我们就根据课本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地图上描出某台风中心位置的移动路径。
学生完成后,老师总结。
师:我们发现经度纬度的数量在发生变化时,台风中心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同学们,我们用几个量确定物体的位置?
生犹豫,只有零散几个人回答。
师引导:纬度经度几个量?
生:两个。
师:我们用两个量确定物体位置。大家一起来找下,北纬120°,东经25°和北纬25°,东经120°,这两个位置。
学生找到后,老师继续问。
师:这两个位置是同一个位置吗?
生:不是。
師:在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要注意这两个数的顺序。我们用一个有序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现在我们4人一组,按课本上环球航行简图,在地球仪上指出大致航线。
学生分组交流,气氛活跃。就在笔者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今天所学知识,随机抽取几位成绩中等的同学,问地理位置。学生用经度纬度表示位置时,描述不流畅,情况不容乐观。
2.问题诊断
笔者学校是所农村中学,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地理教育上有一定的欠缺。大多数学生对经线纬线一知半解,更有甚者不知道地球仪的东西南北。整堂课分组交流,看似很热闹,实际上知识都是我在强硬地塞给学生。我自认为学生已掌握经度纬度表示位置,其实,我对学情把握并不准确,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二度教学实施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是不是能够用更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内容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着重从教学引入着手,打破教材的局限和束缚,进行二度教学。
1.教学简录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关心数量的变化。比如我,我关心体重的变化。
学生哈哈大笑。
师:同学们你们关心哪种数量的变化?我现在走下讲台,走到哪位同学的旁边,哪位同学就要回答我的问题。
生甲:我关心成绩的变化。
生乙:我关心压岁钱的变化。
学生又大笑。
师:我刚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我看着一位同学走向他,他就表情很紧张。但我越过他,请另外一位同学回答。等我再回过头去看他,他的表情就很轻松。看来大家很在意我的位置。
学生点头。
师:事实上,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不仅关心数量的变化,还关心位置的变化。
师:同学们有没有去电影院找位置的经验啊?
生:有。
师:现在我有两张电影票。一张写有6排,另一张写有3号。你能找到位置吗?
生:不能。
师:看来一个数不能确定位置。那添加怎样的条件,才能找到位置?
生:几排几号都知道才能找到位置。
师:从找位置这个例子来看,你觉得几个数才能确定位置啊?
生齐声回答:两个。
师:3排6号和6排3号是同一个位置吗?
生:不是。
师:在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要注意这两个数的顺序。我们用一个有序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反馈
本次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学生上课情绪饱满,回答积极。课后,学生告诉我,今天上课的知识通俗易懂,上课非常轻松。之后加入的“破译密码”和“班中找位置”的活动让他们觉得数学课特别有趣。很显然,改进后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实现了“通过已知学未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于弹性处理教材的几点思考
1.理解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通过这次事件,我终于意识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者之间的差别。教师如果对教材没有把握到位,即使教学设计再精妙,也只不过是无的放矢;即使课堂氛围再热闹,学生也学不到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的一种范例,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随时对教材进行有效开发,弹性处理,从而使教材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2.了解学生是基础
教材用经度纬度引入,其实也很好。但是由于农村学生地理知识学得不扎实,分不清经度纬度。教师完全照搬课本,不顾学情,为教而教,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认识规律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活用教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求知不是结果,而是学生探究、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我们要为学生搭建适合的台阶,使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理解、表达、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布鲁纳说过: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到一条基于课程标准的、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主线,让学生成为积极的、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与解决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