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莹
摘 要:本课从金圣叹“千古妙文”这一评价入手,一是通过品读唱词,欣赏莺莺和张生两人情感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体会人物情感之妙;二是通过比较人物形象,揭示人物与社会围绕功名、爱情展开的戏剧冲突,体悟戏剧冲突之妙;三是通过由学生设计结局,理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之妙。
关键词:长亭送别;人物情感;戏剧冲突;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51-2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PPT播放《西厢记》故事梗概,《长亭送别》背景音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元杂剧《西厢记》的剧情介绍,听到的是现代人由此改编创作的中国风歌曲,由此可见这部剧作的魅力。它被明代文学家金圣叹称为“千古妙文”。选自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今天我们共同走近,品味它的妙处。
二、品读曲子,体会情感
师:题目叫《长亭送别》,请你们来补充完整:谁在长亭送别谁。
生: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
师:离别之际,莺莺心情如何呢?划出直接表现崔莺莺心情的句子。
师: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很多,其中有一句最能概括莺莺此时的心情: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从文中找一找,莺莺有哪些烦恼,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端正好】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中“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可见莺莺为离别而愁。
生:【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看出莺莺埋怨微不足道的功名将相爱的人拆散。
生:【五煞】中莺莺提醒张生赶路时要节制饮食,顺应时节的变化,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担忧张生的饮食起居。
生:【二煞】中莺莺只怕张生“停妻再娶妻”,见了他乡美女,再似此处栖迟,将自己抛弃。
师:在《长亭送别》中,我们读出莺莺丰富而有层次的烦恼:愁别离、怨功名、念羁旅、忧弃掷,那么王实甫是怎样写出莺莺的烦恼呢?我挑选了【端正好】【叨叨令】【收尾】这三支曲子,共同赏析。
师:金圣叹评【端正好】为“纯写景,未写情”,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这支曲子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选取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师:【端正好】用词典雅,富有诗情画意,而有支曲子却巧用日常口语,富有生活气息,它就是【叨叨令】,我将它做了一些改动,同桌分工,一人读改编版,一人读原版,思考有什么不同,对抒发情感有什么帮助?
【叨叨令】改编版
见安排着车马,不由人熬煎的气;有甚么心情插花、贴靥,打扮得娇滴的媚;准备着被子、枕头,只索昏沉的睡;从今后衣衫、袖子,都揾做重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以后书信,索与我凄惶的寄。
【叨叨令】原版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兒、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生:去掉儿化词、叠词、反复,这些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突出表达依依难舍之情。眼前的车马行色,让她无心打扮;今后的孤单生活,让她心痛欲碎。
师:【收尾】最后两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写出烦恼的?
生:烦恼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载”字化虚为实,具体形象地表现烦恼的深重。
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愁的名句有很多,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写出了愁之悠长深远、汹涌翻腾;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借小船载不动自己的许多愁来突显愁之深重,同样化虚为实,新颖奇巧。如此深重之烦恼,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为了更好地营造情境,我将原文做了一点改动。
(师生合作,生读原文,师读回声部分。)
三、比较人物,分析冲突
师:同样是面对分别,莺莺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那这句话能不能用来形容张生?
生(齐):不能。
师:比较张生和莺莺,有什么异同,从哪里看出来?(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张生和莺莺一样,也为别离而愁。【脱布衫】中写他“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无力瘫软、没精打采的坐姿,皱眉的神态都能看出他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生:【小梁州】中写张生含泪、叹气,也能看出他为离别感伤。
生:我觉得张生和莺莺对待功名的态度不同。张生“视官如拾芥耳”,他觉得取得官职就如同从地上拾取一根小草一样容易,踌躇满志,非常自信,如果考不上就“金榜无名誓不归”。
而莺莺怨恨功名,她希望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师:张生和莺莺对科举功名不同的态度构成了这折戏的戏剧冲突,在这点上,老夫人和张生立场一致,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只有莺莺轻视功名,敢于否定世俗传统观念,因此表面看来是莺莺和张生的冲突,实际上是人物和社会的冲突。那么,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不仅仅表现在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上,还表现在哪里?
(生沉默。提醒学生看【二煞】的标点,思考有何特殊之处)
生:短短的一支曲子有四处引号。
师:除了“金榜无名誓不归”是前引张生的话,其它都有出处。
PPT
郑廷玉《金凤钗》第一折:“我可甚金榜无名誓不归,争奈文齐福不齐。”
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员外,你不回家来,原来在这里,做个停妻再娶妻。我和你见官去。”
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师:以上这些,都说明这是社会共性问题:以前就有很多王生、李生、陈生、赵生,一去就“一春鱼雁无消息”,有很多女子就这样被抛弃。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屡见不鲜。莺莺美好的爱情理想和当时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她执着爱情,却受当时的社会限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张生考中,她担心他变心;考不中,又担心张生不回来,老夫人会变卦。无论中不中,结局都不是她所能掌控的,因此才会“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四、设计结局,欣赏主题
师:从《长亭送别》中,我们读到了一个重爱情、轻功名,具有反抗精神却苦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莺莺;也读到了一个执着爱情与功名,充满自信的张生。请你们根据莺莺和张生的形象特点,为《西厢记》设计一个结局,并说说理由。
(小组讨论3分钟,各自动笔2分钟。回答后集体点评,点评要点:是否符合人物形象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
改编结局这一环节,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在思维碰撞的基础上,笔者介绍王实甫“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张,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以及这一主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中学,江苏 镇江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