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
摘 要:2019年两会融媒体报道中,Vlog成为新的传播亮点,为适应分众传播时代,两会中的Vlog运用改变了政治生活报道严肃的话语模式,以第一视角展现不一样的两会。一方面,Vlog的运用将前台与后台区域相融合,引发了大量的观众,创新传播模式,使得大众沉浸在两会的生态文化中;但另一方面,Vlog对于时政活动报道的适用性和传播意义还需要优化实践、深入思考。
关键词:Vlog;全国两会;前台后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2、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72-02
一、Vlog与两会创新
Vlog由Blog演变而来,即Video Blog,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Vlog主要以第一视角出镜,分享的主题是视频主角的丰富生活和个人气质,相较于短视频,它的叙事更加从容,内容是非虚构化的。Vlog随着短视频的风口兴起,具有较高流量的Vlog严格来说属于PGC生产,它对视频制作者的审美和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把控拍摄、剪辑、文字等一系列流程,所强调的是视频内容、风格态度的强化和塑造。
2019年两会,Vlog引领传播潮流,记者手持摄像头,通过记录两会的台前幕后,优化主流媒体在社交网络语境下兼顾社交和信息属性的新闻生产方式。
微博上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达1.5亿,《人民日报》官网开设#我的上会#Vlog话题,将全景VR直播与短视频相结合来记录和展现记者的见闻。《人民日报》微博推送了《真实记录两会女主播,忙忙忙忙忙忙》,人民网视频推出《两会夜归人》Vlog,将镜头对准两会报道深夜“夜归人“,讲述两会报道的台前幕后,同时也将目光聚焦普通群众,反映普通人的“两会生活与坚守”,该微博话题量超过1 100万。中国日报《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在全网拥有高达3 000万的传播量,“我穿什么才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那些在两会会场的外国人究竟在干什么?”被网友夸赞“喜欢这种报道形式,有活力、可爱十足”。
环球网记者制作的《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上百位中外记者,21个国际热点问题,2个小时,外交部部长王毅从容面对,应答如流。Vlog成为打造流量导引、构建全媒体矩阵的重要环节。通过Vlog的传播,主流媒体希冀在严肃话题和网络传播中寻找情感共振。
二、两会Vlog的传播实践
1.重视进程和体验。两会Vlog中的记者实时参与两会政治生活,记者以一种直观、带领的方式引导观众观看。两会的准备过程、与代表的采访沟通、会议召开时代表如何提出议案并协商,甚至包括新闻组织自身参与到媒介事件的建构中。让观者跟随个人,从更独到、有创意的视角挖掘两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随着场景的切换和层次变化,体现出传播的流动性,增加了受众对政治活动实时与进程的感知。此外,Vlog视频拍摄因为是“我”的视角,视频中出现的人和物与镜头的距离非常近,在视觉表达上更加生动、说服力更强,让观众产生仿佛我也参与到整个两会活动中的想象,体验感更强。
2.前台后台与两会文化。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把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演员在表演时的“形势”,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进行表演,借助标准有规则的道具和设置,为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让观众看到和使观众获得意义的一个部分。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是限制观众和局外人进入的地方[1],后台相对更加放松、自然。梅罗维茨提出:“台上和后台之间的风格是相互作用持续、变化的模式,而无论演练的哪个方面被观众看见,它们都必须与演出本身整合为一体”[2]。《中国日报》小彭系列Vlog中描述的内容涉及两会着装、向副总编寻求报道经验,如何跑着去采访到委员等等,本属于两会报道中更加后台化、隐私化的内容都和正式的采访前台融合在一起,前台和后台模糊,成为整体表演的一部分。
在两会流量较高的Vlog中,视频的内容思路具有相似性,大到两会的委员、官方代表的采访、会场的筹备,小到两会穿什么、吃什么,呈现的是一种两会文化。通过具有强社交化、移动化的视频引发的观众评论、转发,从参与引导沉浸式传播,从细节到主干,让观众沉浸在关注两会、关注主流媒体报道的社交景观中。
3.注意力与温度感。两会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是各大媒体技术突破和内容创新的成果操练地。通过多维度资源的聚合,形成全息、全效、全时、全程的媒体格局,目的是要重新拿回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下的麦克风,引起人民群众的注目。
融合传播途径中的重要策略便是打破其相对严肃的刻板印象,推出融合形态的内容产品,运用情感传播策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重塑有温度的媒体形象和持续提升舆论引导力[3]。
运用记者“我”的视角报道参与两会,体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转变,展现了人格化的力量,从政治传播中严肃、权威、流程化的话语报道,变为亲切、多元的传播形态,缩短了受众和政治生活的心理距离。影像化和视觉化的传播表达是为了吸引年轻受众,梅罗维茨在讲述媒介变化时角色也随之变化的情况中,提出了“我们”与“他们”的区分,人们会考虑我们的群体隶属、我们的身份感在哪里,新媒介的作用在于如何改变“谁同谁分享社会信息”[2]。两会Vlog中的年轻面孔、活泼颜值,描述的是年轻群体在重大时政报道中的观察、作用和力量,它所分享的信息群体也是年轻受众,视频语言是轻松化、层次丰富甚至是可爱化的,直接对接到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对充满趣味、情感的内容诉求,扩大了两会的影响力,提升了两会时政传播的扩散效应。
4.内外传播联动,传递中国声音。透过视频传播,对内而言是站在记者个人化的角度,更加透明化、真實化地呈现两会议程,和社交平台的互动,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发生交织、持续性的共振作用。对外而言,《中国日报》中《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里面出现的人物几乎全是英文的交流,出镜中有外国记者、外国人民、外国官员等,以及字幕、贴纸的制作上以中英结合的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的路径和元素,期待通过不一样的视角让海外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发生的变化。《环球日报》中《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Volg透过外交部长和中外媒体的互动展现出中国的对外传播格局和方针。内外联动,通过亲近化的视频语言能够更加适宜地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