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东明 张吉平
一、引言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只要能连接上网络,面对的可能是比现实生活更精彩的网络空间和虚拟世界,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不管是教室上课、饭堂吃饭,还是晚上休息,都在手机的世界里不亦乐乎,要么是观看视频,要么是玩网络游戏,真正花点时间在学习上的寥寥无几。可以说,在手机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禁止学生玩手机,几无可能,如何防止他们沉溺于其中并扭转乾坤,如何顺势利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运用移动设备开展自主学习,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设备逐渐流行,给职业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体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积极地融合许多信息技术元素,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出现在学生的手提電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智能通讯设备+教育开放式的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移动学习环境,为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本文着重研讨现代移动通讯工具普遍使用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运用移动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移动学习
1.移动学习概念
移动学习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大部分研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或根据移动学习的发展变迁解释移动学习的定义。芬兰的“Telenor WAP 移动学习”项目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Alexzander Dye等人撰文指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并且移动终端设备能够丰富地呈现学习内容和方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崔光佐认为:移动教育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在访谈中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可以带着数字设备移动,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内容的数字工具。
可见,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通过对移动学习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分析,本文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设备下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且移动终端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效的学习内容,并方便灵活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2.移动学习的特点
(1)学习方式灵活个性化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状态和意愿进行学习,有别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规定了上课时间和地点,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在校园里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学习活动。
(2)学习内容丰富新颖性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可以从不同主题、不同信息单元、不同社会角度和理论层面,或者时下热点、实事话题等方面丰富数字化资料,设计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不仅仅掌握课本知识,更能了解最前沿的知识动态,从而将理论结合实际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习过程及时交互性
移动终端设备外形小,重量轻,方便携带,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及时地进行学习交流和知识经验的分享,以及问题反馈解答,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微信、QQ等班级群中布置任务,并针对作业情况做到及时反馈。随时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下对自学学生进行即时辅导,包括心理辅导,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
(4)学习工具多样性和便捷性
移动式的学习工具主要是指便携式的移动手机,它不再仅仅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为便利的工具,它还可以成为学习上离不开的强大智能工具。技术的快速发展,从2G、3G到4G、5G时代,移动电子设备种类多样化,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教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延伸和拓展。
三、自主学习
本文探讨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是完全独立完成的行为表现。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主动地系统地学习间接经验的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学生才会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才能达到学习效果。而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指导者。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主张从学生需要和兴趣来设计教学,教师不应该多加干涉,他们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它,而只能顺应它。杜威也认为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受教育者而组织起来。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既是处于主体地位,又是处于客体地位,是两者统一的个体。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人,不能由其他人代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独立地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和新问题经过加工,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是指学习过程是教师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和有组织性的引导教学,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主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由于知识的动态性,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而在移动学习视角下,在知识更新迅速的经济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正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移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以及海量的社会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新、更快、更及时、更生动的信息化学习内容,让学生更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
四、运用移动学习,促进自主学习
1.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地“乐学”
传统学习方式都是接受性学习,主要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思索,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直接变成接受书本知识,长此以往,学习成为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刻板式的学习禁锢了发展中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压力。如果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将不断被侵蚀,严重压抑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日渐淡薄。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移动学习平台的价值,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前,制作并推送简短的精致的视频,形象具体的动画或图片等到移动终端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的纯文字叙述,并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和分析,或者是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或真实的生活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检索出知识点,并用自己的知识理论进行迁移来解决问题,不局限于课本上的解决方案。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积极发散思维,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意识。在虚拟的学习空间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时给予积分、荣誉等不同形式的激励,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樂学”。
2.丰富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地“会学”
移动学习环境下,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来保证学习的高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某一特定目标,引导学生自己给学习作计划,包括制定学习目标,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仍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分享解决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和检测学生制定计划的情况,防止部分学生自律性弱、无时间观念而没有及时按照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因为课堂时间设置是固定有限的,并且人数过多,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问题提出后,无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思考问题中,更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结果进行即时评价,不能监控到每一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自身无法及时了解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师生交互性的活动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到课情况和课堂表现情况,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浏览教学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或者学会利用移动智能手机及时地和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以及引导调节策略运用,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学习的得失、与他人的差距、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逐步培养并加强其自我反思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策略的合理应用,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地去面对,而不是推迟或持回避的态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失败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不是为了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启发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会学生主动利用网络来寻找解决办法,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其中是促进者角色,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人,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地“会学”。
3.积极利用信息化资源,让学生真正地“好学”
信息化资源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发展,从广义上讲,信息化资源指互联网上的一切资源,如网上新闻、网上图书馆、电子书籍、网上课程等,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将这些局限在电脑里的,连接到我们的智能手机里,只要我们手指点一点就能找到需要的信息。从传统的单一的纸质传播媒介,到现今网络上数字化的知识和资源,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优势,根据学习需要,学会甄选、探究、分析和判断,培养自身的质疑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网络资源,课前可以将相关的内容以视频、文章或者链接发布到移动交流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偏好,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发布教学视频,比如微课,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形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建设性工程,要让学生真正地“好学”,知道学会如何学习。
4.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真正地“坚持学”
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中,个性品质也有其重要作用。个性品质包括动机因素(如需要、期望、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等)和意志因素(如自信心、独立性、毅力和勤奋等),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动机和意志,很难成功,所以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学生缺失了被爱、被尊重,他们就失去了求知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阻力。因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对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这对于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学会倾听学生,共同成长。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人与人的交流更为方便,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也可以进行群体共同探讨,传递一种愉快的、积极的、乐观的情感状态给每一位学生,这样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更能接近学生的内心,形成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爱护还是厌烦,最后收到的教学效果是绝对不同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具体的、客观的反馈,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努力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动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并且通过一些适度的强化方式和良好的归因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能效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五、结语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上,要多角度、深层次研究自主学习与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形势下,当前学校和教师要做到更好地教书育人,就要充分利用智能通讯工具,引导好高职院校学生在移动学习环境下,通过落实“乐学”“会学”“好学”“坚持学”的培养模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海通.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9):7.
[2]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1):95-96.
[3]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9(7):2-3.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孙秀清.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5.
[7]徐军,张昆玲.试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探索,2007(9):111- 113.
[8]陈亚轩,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2-36.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