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文本的更深处推进,在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链能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本文以“Chicken Beat”故事阅读教学为例,论述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问题链;思维;故事;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1-0038-05
【作者简介】周丽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在于问。思维既是英语学习的目标也是英语学习的过程。英语学习的核心不仅是知识和文化本身,更是人的发展、人的文化解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一切需要以思维作为桥梁。[1]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教师应在尊重文本原始思想的基础上,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2]
问题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将教材知识转变为层次鲜明、具有一定系统性、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铺垫与阶梯,依次顺延下去,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便形成了一条问题链。[3]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应环环相扣,难度层级逐步递增。问题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信息提取的层面走向文本评价、思维提升的层面。[4]
英语故事具有情节生动、内涵丰富的特点。在故事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链作为脚手架,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创新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入解读文本,慧眼独具,以“萌芽问题”找准思维生长的起点,以“主枝问题”找准思维生长的刺激点,以“旁枝问题”找准思维生长的发散点,以“主干问题”找准思维生长的路径。[5]
本文以一节初中英语拓展阅读课为例,谈谈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本材料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版《多维阅读(第15级)》,题为“Chicken Beat”。这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小故事,梗概如下:Ella和Betty是同学, Betty因瘦高的身形,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而孤立;因为一只同样受排挤的小鸡,让Ella触动和自醒,她帮助了Betty;后来Ella和Betty一起组建了乐队,也让同学们一起加入,建立了一个温暖友爱的集体。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实现了自身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故事中用小鸡的蜕变隐喻了Betty和Ella的蜕变,用内涵丰富的标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一、运用问题链,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指出:逻辑性思维包括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念建构。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有根有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前后连贯一致。[6] 71
1.设计在前后矛盾处。
在人物特点或事件发生明显变化的故事类阅读材料的教学中,不妨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摒弃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循序渐进式地理解文本,而是抓住前后的矛盾之处对比,从开端直奔结果,巧妙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去探究中间的桥梁环节,培养学生的推断性逻辑思维。
主人公Betty开始是一个自卑懦弱的女孩,但在文章的结尾却出现逆转,她变得乐观自信,在同学群体中很受欢迎。基于这处鲜明的对比,教师设计了“总分式”问题链:Q1: At first, Betty is like a chicken. But at last, she grew into a beautiful hen. Why?(属于总领式问题,也是所有问题的核心)Q2: Who helped her? Q3: How did Ella help her? Q4: Why did Ella start a band?(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脉络)
2.设计在故事转折处。
转折点成就了故事的跌宕起伏,改变了故事的既定走向。转折点的发生常常是另一矛盾事件的介入让情节改变,有时会让读者出乎意料甚至匪夷所思。在故事的转折点设计问题链,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思维,理清转折的起因、关键和方向,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
在这个故事中,Ella为什么会从一开始孤立Betty转变为帮助Betty?其转折点就是在爷爷家看到一只同样受排挤的小鸡,小鸡的不幸遭遇唤醒了Ella的善念,决定帮助Betty。在这个转折点设计如下问题链:Q1: What made Ella talk to Betty?(引入性问题)Q2: How about the chicken? (思维聚焦到小鸡)Q3: What did Ella do with the chicken?Q4: Why did Ella take the chicken home?Q5: What did she think of when she helped the chicken?(轉折的关键点)Q6: Why did Ella let Betty join the band?(思维迁移)Q7: Why did Betty make her be the leader?(深层理解性问题)
这一串问题链就像一个个连环扣,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追问的起点,由此生成新的问题,穷追不舍、层层深入。以问题链为引领的学生思维活动中,学生将已有的生活认知与目标内容建立联系,促成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以下是学生对Q7的思考。S1: Because she wanted to give Betty some chances to talk with other kids. If the kids wanted to join the band, they should ask Betty.S2: Because other kids can know her better.S3: Because Ella wanted to make Betty more confident...对Q7的回答表明了学生理解了故事新走向,在这一系列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迷雾拨云见日,帮助学生厘清了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
二、 运用问题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解读》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进思维,探究客观事实。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茫然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6] 70
1.设计在句意理解处。
教材文本中的一些事实性、情感性句子,长难句等含义,都可作为培养学生深度推断作者意图、情感、理解文本内涵的切入口。教师应大胆引领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事件背后的本质,从而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深层信息。[7]
在本故事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到了关于Ella内心纠结的一段文字描述,让学生分析体会。屏幕显示:Ella didnt really like it when the kids chanted,“Betty, Betty, long as spaghetti!” But she never told them to stop either. She liked being popular.这段文字中,体现了Ella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她对别的同学嘲笑Betty比较反感,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愿去阻止,她喜欢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的感觉。在此处,教师运用问题链,巧妙地将Ella内心的矛盾点设计成对应问题,进行分解式提问:Q1: Why didnt Ella like it?Q2: But she didnt stop it, why?Q3: What would happen if she stopped them? (从反面提问,实质是让学生理解第三句“She liked being popular.”的含义)Q4: What do you think of Ella? (评估型问题)
课文段落改成的上段落,教师将每句提炼出对应的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事实信息和深层内涵后,对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观点:S1:I think she is selfish. S2: She isnt brave. S3: She is not confident enough. S4: I agree with Ella, because she cant think of other better ways.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文字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的探究和质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设计在经历对接处。
批判性思维中的评价能力是指基于解读、分析和推理,对文中事实信息作出判断和评价。[8]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观照自身,把自己放在作者或文本主人公的特殊位置上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内化文本内容和思想,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9]32
问题链中一个问题的提出,应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单一知识,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有趣的具有可迁移性的问题链。[10]故事谈论的是校园生活,Betty因身高和名字被同学无端嘲笑,由于她自卑内向的性格,她选择了默默忍受,但内心十分痛苦。这是一个青少年成长烦恼方面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这个思维生长的刺激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由浅入深的问题链:Q1:What did Betty do when other kids laughed at her?Q2:What do you think of Betty?Q3:What will you do if other kids “peck” you?这是一个文本内容和学生经历的对接点,让学生有感而发:S1: Maybe I will peck back.S2: I will calm down and tell my teacher for help. S3: I will ask them to stop pecking.
阅读能将读者带入文本的世界,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种心与心的阅读交流能够触及学生情感和灵魂最深处的东西,产生极强的感化和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所教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特点,挖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文字、文体内容以及态度观点进行问题设计[9]70。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找到文本内容与学生经历的对接点,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在问题链互动中创造和产出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觀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运用问题链,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解读》指出:创新思维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
1.设计在悬念设置处。
故事中悬念的特点是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能让学生对后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和期待。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讶开始”,教师如能在悬念设置处设计问题链,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性思维。
引入性问题链是教师引入课题,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或为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为主要目的而精心设置的问题链。[10]在课堂的开头,教师关注到乐队的名字叫“Chicken Beat”,在此设置了悬念:既然乐队中没有小鸡加入,为什么会以动感小鸡为乐队名字?由此开启并引发学生的思维:Q1: What is the title?Q2:Whats it?Is it the name of the band?Q3: Who is in the band?Q4:Is there a chicken in the band?Q5:There isnt a chicken in the band, but there is a chicken in the bands name. Why?Q6: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藤摸瓜,巧妙引导。以下是学生的回答。S: Maybe the story is about a chicken and some members of the band. The members in the band are interested in the Chicken.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继续追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猜想,在动态追问中生成新的问题链。T: Why are they interested in a chicken?S:Maybe its a special chicken. T: Can you guess what the chicken is like?S1: I think its powerful. S2: Its magical. S3: Its good at singing. S4: It stands for a kind of music.
教师基于标题解读设置悬念,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生长的起点,在学生的预测中,教师再进行追问生成新的动态问题链,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发散点,让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运用这一组问题链通过“设悬”,启动学生的先行认知,同时也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在读后环节中,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标题,达到“释悬”的目的。
2.设计在标题解读处。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内涵的提炼,在课堂结尾,学生在大脑中已理解了文本信息,也激活了大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此时,教师可以基于标题意义挖掘,设计巧妙的问题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主旨。
本课的标题是“Chicken Beat”即“动感小鸡”乐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标题蕴含的深意,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链。Q1: Why did the writer choose a chicken among all the animals?Q2: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sentence I show you at the very beginning“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What does it mean?Q3:Do you know the sentence“Dont be a chicken”?What does it mean?Q4: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在课堂开始,教师就运用标题“设悬”,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对文本内容的预测。那么,标题和故事内容、故事内涵到底有何关联?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课堂结尾,教师运用问题链解开谜团,帮助学生“释悬”。教师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抽丝剥茧见本質,最后让学生回答核心问题Q4,即理解标题的含义,由于具备前面问题铺垫,学生能从深层次去挖掘,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S1: Its a bands name. The band helps the kids grow into beautiful hens.S2: Chicken means a person who is not brave. “Chicken Beat” means “Beat Chicken”.S3:There is a chicken in everyones heart. It means you should beat your fear in your heart. S4:If you beat yourself, you will be successful.文章的标题体现了故事的思想内涵,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多重意义,在师生问答互动中,用问题链搭建了思维阶梯,根据事物内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追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后达成了对标题含义的领悟,实现了从“设悬”到“释悬”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思维成长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问策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37-41.
[2]易爱平,易娇艳.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1):29-33.
[3]唐明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9):38-42.
[4]王秋红,周军婵,陈璐,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理解与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6.
[5]黄秀旺,谢蓓蓓.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生长的问题设计[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6):37-38.
[6]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钱剑英,徐钰,杨新辉,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2.
[8]董焱.基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3):17-22.
[9]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32,70.
[10]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