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都塔尔乐音悠扬。
加依村民居。
院子里立着的乐器半成品。
城角高台广乐张,
律皆夷则少宫商。
苇茄八孔胡琴四,
节拍都随击鼓镗。
——清 林则徐《回疆竹枝词》
“天籁出渭水,古音彻九霄。”进入新和县感觉很奇特,这座小城所处的位置,在天山中部的前沿山脉雀勒塔格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渭干河西岸,正是古丝绸之路天山中段古代龟兹文明发祥的地域。虽然今天的道路笔直通畅,沿路村落民居焕然一新,但行走在依然如昨的山峰河谷间,仿佛与昔日丝路上的古人同行,时空不断在思绪间转换。
加依村距县城不远,不费什么工夫就顺利找到了。一进村口能看到“天籁加依”的醒目招牌,长约一千米多的街道两侧,民居依旧保持了古老的建筑风格,房屋外墙均采用黄泥手工涂抹而成。时值午间,我們的车停在一家做新疆拌面的家庭饭馆门前,边吃饭边打听村里做乐器的手工艺人。饭店主人是一位热情的维族妇女,由于语言上沟通不畅,她叫出了放假在家的女儿谢依代·外力。这是个看上去聪明朴实的女孩子,正在新和实验中学读高三,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有了谢依代·外力的参与,我们的沟通方便了许多。原来,她叔叔阿不拉·依不拉音就是一位自治区级的乐器制作传承人。待我们吃过饭,在谢依代·外力的带领下,很快就来到了阿不拉·依不拉音的家。
这是一座风格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的小院,门楣木牌上的 “手工乐器制作销售合作社”几行字非常醒目,边上还有块木牌写的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乐器制作专业户”“旅游指定家访点”。还未进门,谢依代·外力就喊叔叔说带来了客人,主人阿不拉·依不拉音应声迎了出来。这是一个身形壮实、朴实厚道的汉子,一点也没有远近闻名的“乐器能手”的架子。小院里十分热闹,几个妇女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忙着手里的乐器活儿,几个半大的孩子跑来跑去。葡萄架下堆着枯干的桑木,未上漆半成品的乐器整齐地放在院墙下的角落里。
听闻我们的来意,阿不拉·依不拉音十分高兴,他先把我们领进陈列室。室内用挂毯布置得富丽堂皇,上百件色彩斑斓的精美乐器或摆或吊把陈列室点缀得琳琅满目。“这是都塔尔,那是沙塔尔,还有弹拨尔、热瓦普和达普。” 阿不拉·依不拉音说着顺手拿起一把都塔尔弹奏起来,音如天籁,悠扬浑厚,让人不由沉醉在自由、欢乐和幸福的境界里。
精美的都塔尔。
手工雕斫。
弹着热瓦普的维族老人。
划线。
锯板。
弯曲。
固定共鸣箱板。
对齐。
修整木条。
装饰琴身。
上琴马。
缠结。
跟随阿不拉·依不拉音,我们来到了位于院里一角的乐器制作室,半面墙上悬挂着还没装弦的都塔尔和弹拨尔,偌大的屋里堆满了小山一样的各式乐器的“肚子”和“脖子”,几个手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手里的活计。“一把上好的乐器从选材到制作完成费的时间可不少,需要精雕细琢的真功夫。” 阿不拉·依不拉音拿起一把刚做好的都塔尔仔细地端详着。都塔尔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颈、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他指着“大水瓢”共鸣箱告诉我,这是乐器制作中难度最大和最关键的部位,需要用十几块两端窄、中间宽的木板条拼接而成。最好的都塔尔必须要用桑木,因为桑木的柔韧性比较好,在弯曲的过程中不容易断,而且用桑木做的都塔尔,声音也最好。首先要把木条用水泡,然后再用火烤,慢慢弯成所需要的弧度。“这样制作出的共鸣箱,不会变形,不会裂缝,不会炸漆,不会走音。重要的是,越放音色越浑厚。”而都塔尔的“脖子”(琴颈),则是从一截桑木开始,通过凿、雕、刻几道工序成型的,“劲儿大了会挖穿,劲儿小了挖不动,关键都要靠手上的力道。”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这件乐器的成功还是失败,因此,也考验着他的手艺,而所有的尺度都把握在他的手中和心中。
制作一把普通的乐器也许三天就能做好,但是要做成一把精美的乐器则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好在是阿不拉·依不拉音和手艺人们分开工序在做。见识了共鸣箱的制作,他又为我们示范和讲解了各个环节工艺特色。在做琴杆和琴柱时,他先画出琴杆、琴柱的样式,用小锯子锯出琴杆,又拿出一把小刀,按照画好的琴柱形状飞快地削起来。他用锉刀把琴柱、琴杆锉平,确定支撑的琴马和琴柱的位置,再用钻头在琴柄正面钻孔,安装琴柱。然后是面板的粘接以及护板和托手的安装,最后把琴杆上需要的图案镶嵌进去之后再定弦,“琴弦的松紧、琴马的高低,不能有一点马虎。” 对于有多年都塔尔制作经验的阿不拉·依不拉音来说,只需要一根烟的工夫琴弦就上好了。这也意味着所有程序的结束,一把都塔尔就要显示出它生命的力量了。
在手艺人的眼里,一把都塔尔,不仅是把乐器,还是一件传世的艺术品。进行精深加工,首先要在都塔尔的琴身上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刻出相应的小凹槽,再将事先加工好的骨头或牛角用小刀切成一块块细至1毫米、2毫米的贴片,然后用黑白贴片依着图案镶到凹槽中拼接成各种图案,然后用锉子将突出的部分锉平,最后再用砂纸打磨。因为太费功夫,所以这是只有最好的都塔尔才能享受的待遇。“你看这把都塔尔,花了半年时间才做成,仅镶嵌装饰物就用了两个多月。做这个活儿枯燥乏味,太熬人了。但好马配好鞍,心血都在手艺里。”阿不拉·依不拉音给我们展示他制作的精品都塔尔,都塔尔上流畅的花纹、精致的琴弦、华丽的骨质雕刻,传达着难以言说的民族文化气息。他轻轻抚摸着乐器,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透着无限的爱惜。
阿不拉·依不拉音拿起都塔尔抱在怀里弹奏起来,奇妙动听的乐曲声刹那间攫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灵魂,几个孩子闻声起舞,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多年制作乐器的阿不拉·依不拉音不仅技艺了得,说起村里制作乐器的历史也头头是道。加依村水土条件比较优渥,这里的桑树性能有别于其他地方所产,木质坚实致密,年轮纹理美丽,非常适合用来制作乐器。制成的乐器声音悠扬浑厚,传得很远,音色也特别悦耳动听。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桑树,加依村后来成为“新疆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便决非偶然了。“萨孜其”是当地人对乐器匠人的称呼,加依村过去的“萨孜其”大多不识字,甚至也不懂乐理,不识乐谱,他们对乐器制作工艺的了解掌握多为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所以当地何时开始制作乐器的确切时间,已无可考证了。听老辈人传说,大概在三百年前,加依村来了精通乐器的制作技艺阿比孜·卡里和热希兄弟俩,当他们发现加依村的桑木质地特别优异时,就开始用来制作乐器,声名远播,遂被人们尊为“萨孜其”的祖师爷。历经几百年传承下来,加依村就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制作中心了。
有一个传说是,一位“萨孜其”精心制成了一件最为得意的都塔尔琴。这天,他弹起琴来,悠扬动听的琴声立刻震响了大地,传上了天空,人们便像受到什么魔法一样,围在都塔尔琴旁如醉如痴地唱起歌跳起舞来,三天三夜也不停息。美妙的琴声也让天上的飞鸟着了迷,纷纷扑下来,竟然一只只撞死在琴弦上……关于乐器的动人故事无疑是“萨孜其”们借助神话传说,对自己精湛乐器制作技艺的大胆想象和尽情赞美,其中也包含了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和制琴技艺的美化与肯定,也正是这些神话传说,为加依村的乐器文化增添了诱人的情趣和奇幻的色彩。
在新疆大地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都塔尔,就会有悠扬的歌声;只要有悠扬的歌声,就会有牧人的欢乐。长期以来,都塔尔为民间艺人所喜爱,据说90%的家庭都有都塔尔,享有 “维吾尔族乐器之母”的称誉。
“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胡旋女》中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出,在唐朝,龟兹乐舞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盛名遐迩。而属“龟兹热舞”文化体系的民族乐器制作也迎来了繁荣,根据加依村的历史记载,这个地处丝绸之路古龟兹国中心的古村,世代都有制作维吾尔族乐器的手艺人,被称作乐器村已有几百年。直到今天,加依村全村近三百户中,从事乐器制作的就有一百多户,时间最长的已传承至六七代人。为传承和保护这项珍贵的民族手工乐器制作技艺,2008年6月其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对口援建的浙江丽水市的支持下,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历史文化与乐舞艺术展示、休闲度假、旅游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民俗旅游区天籁加依景区也于2015年成功创建成国家AAA级景区,加依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第一村”。
“我会制作近20种民族乐器,乐器的每一道工序都很繁琐、单调,而想要做好一把乐器,需要沉下心来。” 从爷爷那代之前,阿不拉·依不拉音家就开始做乐器,到现在已有200多年历史。他生于1979年,从小耳濡目染,对乐器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来岁开始,他就跟随父辈学习手艺,心灵手巧加上勤奋刻苦,还有发自内心地对这项手艺的喜爱,让阿不拉·依不拉音的技艺长进很快。他始终遵循着父亲的教诲:不能为图省事,用机械生产乐器,嫌弃手工制作。都塔尔、弹拨尔、沙塔尔、热瓦普……他制作的乐器工艺精、音色好,不但是旅游景点上的热销品,而且连北京、上海,甚至国外的游客也会慕名前来选购。慢慢地,他开始被人称为“乐器达人”,2013年他又被评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美在民间。
丝路古村。
心应弦,手应鼓。
端详。
由于制作乐器出了名,阿不拉·依不拉音的家变了样,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一座两百多平方米的大院子,不但有了乐器制作室,还有专门的乐器展示厅。不同于老一辈艺人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阿不拉·依不拉音有了更多的想法。过去,他虽然有乐器制作的技术,但在加依村打造旅游文化村之前,只是偶尔带个把徒弟,利用农闲时做几把乐器,一方面娱乐自己,另一方面也为家庭增加一点收入。“以前每年的乐器销售额不会超过10万元,纯利润也不过1万多元。但自从加依村成为旅游景区,游客逐年增多,加依村乐器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我制作的乐器不够卖了。”于是,阿不拉·依不拉音就想到了把村里手艺人组织起来,一方面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手艺人的行列。最初的工作并不好开展,大家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我们投了资了,挣不到钱怎么办?我们辛苦地做好乐器了,卖不出去怎么办?”于是,他自己带头拿出了全部积蓄投资,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作为生产车间,与5个常年合作的手艺人共同出资15万元,在2014年成立了“嘉音加依乐器合作社”。他对合作社的日常生产分了几个层次,关键部件的制作由自己带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乐师在合作社制作,而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序,就由村民们带回家去,做好了再送到合作社组装。如今合作社订单络绎不绝,收入相当可观,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保护和传承了乐器制作技艺。他还通过举办乐器制作培训班,带动几十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们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到了谋生的手段,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家院里,手艺人手中的刨子和凿子在木头上发出“嗤嗤”“咚咚”的声音,妇女做乐器活儿的说笑声,放学在家孩子们兴奋的喧闹声,琴弦试音的悠扬小调声,融在一起汇成了欢快的天籁声,回响在加依村的上空。加依村,给我的感觉很美妙,质朴典雅的古龟兹风格房屋街道、古色古香的乐器展示中心、自然灵动的小桥小溪,伴随着悠扬清新的音乐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使整个加依村充满了诗情画意。文脉绵绵,曲声悠悠,没有乐器,就没有加依村;没有制作技艺的传承,加依村就会失去灵魂。正是有阿不拉·依不拉音这样的手艺人群体,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肩负历史的使命,带动着古老的技艺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这新疆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在新时代丝绸之路上悠扬回响。
位置: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天籁加依景区。
住宿:加依村有民居可留宿,邻近的新和县、库车县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
美食:新疆拌面、烤馕、烤包子、杏皮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