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在我看来,一件事物,如果大家都觉得好,一窝蜂拥上去无序争夺,恐怕好事也要变坏事了。
似乎成了一个规律:每逢长假,“堵”字都会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今年“五一”小长假也是如此,公路上堵,旅游景区堵,宾馆、饭店堵……很多地方堵得“让人怀疑人生”,比如长沙某网红小龙虾店,排队等待叫号的食客竟多达8000桌,杭州西湖断桥则因人满为患“挤断4G信号”。面对“人从众囚”的爆堵局面,不少人慨叹:“我不该占国家便宜!”“我想回家!”
长假期间各种“堵”,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车集中出行,但公路、景区、宾馆、饭店只有那么大面积,需求量骤增,不堵才怪!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每次长假都会堵,为什么大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我想,这里面既有公众对“一场说走就走旅行”的刚需,又有“假期扎堆,别无选择”的无奈,还包含着些许“我的运气不会总是这么差”的侥幸。于是,不论大长假、小长假,大家还是纷纷出门,义无反顾上路,人挤人、车堵车的景象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合成谬误”的具体表现。
“合成谬误”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提出的,它指每一个个体非常正确、理性的选择,合到一块却可能成为一种“谬误”。也就是说,微观上的众多正确选择未必能形成整体上的最优决策,达到最优结果。就拿“五一”小长假来说,4天假期,天气不冷不热,高速公路小客车又免费通行,对每个人来说,出去游玩都似乎是绝佳选择,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会导致各种拥堵,各种“一票(座)难求”。一趟旅行下来,人人身心俱疲,假期旅行非但没带来幸福感,反而留下非常糟糕的体验,社会总福利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事实上,“合成谬误”在经济生活领域非常普遍,共享单车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通过互联网技术消除了以往定点骑车、人工办卡的不便,解决了公众出行“最后几百米”的痛点,既方便又环保,应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但正因为这种商业模式看上去前景广阔,所以受到众多公司追捧,一时间,市场上异军突起,百家混战,众多企业不顾市场容量疯狂扩张,不顾赢利模式拼命“烧钱”,导致了“合成谬误”出现,也使得产业发展难以持续。与此同时,民众在用车时,为了自己方便,不分场合地点就近随意停放,使城市公共道路资源被肆意挤占;骑行者漠视交通规则,在车流间“见缝插针”,人为造成交通拥堵;更有人为了随时取用将单车据为己有,加装私锁,对车辆又不够爱惜,甚至人为破坏,造成坏车无数……这一切,都让公众骑行体验变得越来越差,何尝不是一种“合成谬误”?于是,短短几年间,曾经人人叫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就变成了“一地鸡毛”:车企纷纷倒闭,创始人相继跑路,用户押金难退,无数单车在城市某个角落堆积成荒凉的“坟场”……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那么,如何避免掉进“合成谬误”的陷阱呢?这有赖政府、企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对政府部门来说,要通过“公共改进”,设计出良好的制度和游戏规划,避免企业、公众陷入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比如要缓解长假拥堵,既要对休假制度进行改革,真正落实“带薪休假”,让民众自主选择出行时间,又要通过经济手段在公路收费、景点门票、宾馆价格等方面实行淡旺季调节。对企业来说,要充分研究市场前景,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作出正确的战略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对每一个人来说,要试着以谋全局的眼光来谋一域,不能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更不要盲目跟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在我看来,一件事物,如果大家都觉得好,一窝蜂拥上去无序争夺,恐怕好事也要变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