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晟
一般而言,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一是抓住典型意象,把握作品内容;二是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技巧。笔者认为,古诗词课堂教学首先是认真研读文本,使学生建立对整部作品的宏观认识,通过意象、关键词展开适当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比如,《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陶渊明运用的写作技巧其实很少,多是白描笔法,这首诗的教学重心应该始终落在陶渊明那种“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上。在学习诗词的第一阶段,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对作者、作品的宏观认识,把握作者的情感,为第二阶段解读艺术手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比如,苏轼是北宋诗人,我们对苏轼的理解不能脱离北宋这一时代背景。通常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去查找资料,让他们先了解诗(词)人,引导他们走近苏轼的时代,并试着与在北宋王朝暗流中的苏轼对话。诗词赏析最为基本的是要展开学生与作者的深入对话,尽量去了解、体会诗(词)人的生存背景,从而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赤壁在这里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符号。苏轼需要通过“江山如画”的感慨,建立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对话,从而抒发“一时多少豪杰”的情感。在苏轼与赤壁的对话中,苏轼引入了周瑜。其实周瑜和赤壁的意义是类似的,他是“一时多少豪杰”中的代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符号。苏轼并不是真正要写周瑜,而是想要通过写他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自己的“早生华发”。
在苏轼与如画江山、豪杰英雄的面对面中,他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慨叹,这便是苏轼与他自己的对话。苏轼这句话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伤感、惆怅、愁思……对此,我们也不能加以否定,毕竟对于这句诗,历来有多重理解。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这首词相对照,学生可能较容易理解一些。这首词是苏轼与自我的对话,教师通过点拨其中的关键词“莫听”“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使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这便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很多职校学生对待自己薄弱的学习项目常常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难以主动寻求切入点进行自我研习。笔者认为,在教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书面或口头作业等形式加以适当反馈,升华学生对作者、作品的体悟。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职校学生去实践和使用。只有学而感悟,学而使用,学得其所,真实的有意义教学才会真正发生。
比如在结束《归园田居(其一)》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做了一个专题讨论: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如果你身处同样的逆境,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意在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陶渊明归隐的实质,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深化学生对“人生选择”这一命题的体悟,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