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运司幼儿园,贵州 安顺 561000)
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使广大家长能够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同步教育、共同合作,努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十分普遍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蔓延着,并仍有愈演愈烈之势。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为了满足一些家长的错误需求,一些幼儿园往往提前进行小学知识教育。甚至有些幼儿园在学前班上使用小学教学内容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点认字”的错误要求。以这种错误的方式,孩子们的快乐天性被剥夺了。所以一些专家不得不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们!”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中间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打下夯实基础。
首先,“小学倾向”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害。早期和过度的规范性学习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发生变化。也可导致儿童近视、驼背、消瘦等不良身体症状发生。其次,“小学倾向”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害。幼儿过早或过度的开发教育,超过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心理发展不完善,缺乏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的孩子被迫学习和做许多额外的学习训练,他们的智力水平就跟不上。如果孩子学习太大压力,他们会感到厌烦和害怕学习,这会扼杀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今后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都会严重影响。再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幼儿园就像人生中第一个分水岭,诸多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落后,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而追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心理学中说幼儿有“同伴压力”,在大人们中间这种压力也同样存在,一些家长表示别人家孩子都在学,自己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家孩子。这种“攀比”心理在家长群体中传开,促使许多家庭开始选择“抢跑”。基于此,众多幼儿园根据市场的需求,满足家长的要求,开设小学化课程、开办“幼小衔接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幼儿园也过度教育,工作安排上无论教学方式、内容还是作息时间都主动的向小学化教育靠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欠妥。加上一些重点小学给幼儿和家长设置“高门槛”,关注幼儿“智”的发展,加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单向性。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只有家园共育,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幼儿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观念”,调整好心态,其实幼儿的好性格、好习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幼儿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家长应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普通和不完美,甚至学会接受孩子的暂时落在“起跑线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的实验,教育要尊重幼儿的实际水平,在幼儿尚未发展阶段之前,家长应耐心等待,不打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都想给幼儿最好的,但这并不是“抢跑”就能解决的,也无法强行给他们灌输自以为适合他们的繁杂的知识,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瑞吉欧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与家长、幼儿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要求幼儿园、家庭和幼儿教师形成三方教育合力,达成幼儿教育共识。
幼儿园召开有关“家园共促共育”的主题家长会,通过宣讲向家长介绍幼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内容及重要性以及方式方法,为家长能指导幼儿提供科学指导;利用班级的“家园宣传栏”,传递幼儿教育小 学化教育的不利因影响,刘家长了解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适当布置家园共同任务,让家长参与进来配合完成教育目的;合理整合家长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来,合理利用家长职业的多样性,让家长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组织有关自身职业相关的活动。
幼儿年龄的特性,多数会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家长可以通过陪幼儿玩游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对幼儿的提问或行为积极给出相应的回应,保持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幼儿形成自我驱动,不断学习;培养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独立性,在家庭中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将来的小学生活。
幼儿的教育,就像是毛竹的生长规律一样,要蓄势才能待发,要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做好前期的有效铺垫和等待,才能后劲足。不要去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幼小衔接工作,不止面对幼儿,而且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学习效果才能达到。